進入臘月,正是一年中寧夏最冷的時日,殘雪未消,朔風刺骨。然而,在位于吳忠市利通區孫家灘的寧夏吳忠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設施基地的溫室大棚里,滿目蔥蘢、溫暖如春,一派生機盎然。
在這個綠色的世界里,有一個身影長年奔忙其中,搞試驗、做推廣,樂此不疲。他就是寧夏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技術研發推廣部主任楊常新。
在吳忠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設施基地,楊常新直接管理的大棚有53棟,每天他都要步行至每個大棚,查看果蔬長勢,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應對措施。
臉膛黝黑、笑容憨厚、衣著樸素,大棚中的楊常新就這樣貌不驚人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他正在為遠道而來的考察團成員耐心講解基質無土栽培技術,神情專注而認真。幾天前,楊常新被授予第二屆“寧夏最美科技人”榮譽稱號,這個榮譽讓他有點不知所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組織卻給了我至高的榮譽,感覺肩上的擔子更沉了”。
作為寧夏現代農業的領頭雁,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承擔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創新、研發和示范推廣重任。近年來,園區引進的農業新技術達100余項,如水肥一體化、無焊接大跨度鋼架、輕簡型軌道盆栽、二氧化碳增溫技術等等。“打通農業技術轉化最后一公里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職責,園區通過建立試驗示范基地,把最先進的農業技術轉化為農民群眾容易掌握的實用技術,助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楊常新說。
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十多年,楊常新已經習慣了沒有節假日和雙休日的工作,一年365天,除了晚上睡覺,楊常新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園區的果蔬大棚。基地技術員郭永婷說,園區每引進一項新技術,楊主任都會帶領團隊不斷進行試驗和改進。
在楊常新的帶領下,團隊先后研發集成并示范推廣了水稻旱育稀植、蔬菜無公害生產、設施葡萄“1+1”、新型大跨度組裝式溫室、智能化精準水肥一體化等十多項重大技術,有力地推進了吳忠市乃至全區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中集成示范的設施葡萄“1+1”模式化栽培技術實現了當年定植、當年掛果,畝產達2500公斤。通過項目示范帶動,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有機農產品基地發展到20000畝,認證種類涉及蔬菜、果品、青貯玉米等,園區也成為寧夏首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由他引進并集成研發的新型組裝式鋼架對傳統設施農業進行了改造升級,使寧夏新型溫室和大拱棚建造技術走在了全國前列。
如今,每年慕名來園區學習取經的觀摩團達200余批次5000多人次,這讓一個原本只有二十多人的團隊感到壓力倍增。雖然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楊常新依然感到欣慰和自豪:“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寒來暑往,時光如梭,轉眼間楊常新已在園區工作了15個年頭。這些年因忙于工作,楊常新極少有時間陪伴年逾八旬的父母和孩子。2018年,楊常新期望實現一個多年未完成的愿望:“帶著家人一起去旅游,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楊常新笑著說。
近日,記者來到吳忠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鏡頭記錄了楊常新的一組工作瞬間。(寧夏新聞網記者 楊洲 徐靜/文 楊洲/圖 馬建寧/視頻)
![](./W020180207536544423120.jpg)
草莓對土壤病菌非常敏感,采用立體無土栽培模式即可有效防止土壤病害。楊常新說,立體無土栽培模式是草莓栽培技術上的一場革命,立體無土栽培好處多多,既能節約用地,也能有效提高品質,更適合觀光農業發展需要。
![](./W020180207536544434871.jpg)
羽衣甘藍通常被當作農業觀光園觀賞植物使用。采用基質栽培在定植、水肥管理方面要求較高。看到園區基質栽培的羽衣甘藍色彩艷麗、長勢喜人,楊常新感到非常欣慰。
![](./W020180207536544438601.jpg)
任何一項農業技術,除了能夠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還要便于農民學習掌握。經過多次試驗和摸索,楊常新對園區從國外引進的智能化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了改進,不僅解決了肥料施入及調酸難以把握的問題,更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W020180207536544436554.jpg)
如何對大棚果蔬實施科學、高效的栽培管理,提高其營養品質,是楊常新始終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工作15年,他帶領技術人員攻克了蔬菜無公害生產、智能化精準水肥一體化等十多項重大技術,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
![](./W020180207538219146380.jpg)
在西紅柿種植大棚,楊常新向記者展示其研發的簡便化吊蔓放秧設置。該裝置不僅解決了以往西紅柿、黃瓜等放秧人工成本高等缺點,還解決了支架易斷裂倒塌等問題。據測算,采用該裝置可減少50%的勞動力成本,過去需要10個人干的活兒,現在有5個人就可以搞定。
![](./W020180207538219147929.jpg)
在設施農業智能應用管理系統顯示屏前,楊常新正在指導年輕技術人員如何使用該系統。目前,園區在全國已經率先實施了云端控制節水項目,在寧夏率先實現了溫室環境遠程控制和自動化管理,技術人員可通過無線傳感器對大棚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等進行智能化監測控制,還可通過手機遠程掌握溫棚蔬菜長勢情況。
![](./W020180207544194614338.jpg)
作為園區技術研發推廣負責人,楊常新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將最新的先進實用技術和優良品種推廣到農民的田間地頭。在技術推廣環節,技術人員的講解示范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園區,他經常以基地當課堂,以大棚作教材,對技術人員進行業務培訓。
![](./W020180207544194621383.jpg)
采訪當天,恰逢吳忠市利通區農技推廣中心組織技術人員到園區學習取經,楊常新就病害防治、作物后期管理、水肥控制等技術向大家作了講解。
![](./W020180207544194628743.jpg)
學然后知不足。作為業內的一名農業技術專家,楊常新從未停下業務學習,每有空閑,他就會埋頭書本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楊常新說:當今農業領域各項技術進步突飛猛進,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適應本職工作。
![](./W020180207544194620157.jpg)
楊常新的兒子今年17歲,17年來,楊常新忙于工作,從來沒有帶兒子出去旅游一趟。1月20日,星期六,難得回家團聚的楊常新接到兒子邀請,希望老爸看看他的球技有沒有進步,楊常新滿足了兒子的這一愿望。
![](./W020180207544194637063.jpg)
1月19日,楊常新被授予第二屆“寧夏最美科技人”榮譽稱號。在頒獎現場,當主持人問他最大的夢想是什么?楊常新說:“希望通過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讓父老鄉親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穩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