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2016年,中宣部安排專項資金6060萬元,全力支持寧夏貧困地區606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一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作為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一項重舉措高起點定位、高標準推進。截止今年9月底,606個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實現了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達標全覆蓋,打通了貧困村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文化工程點亮農民精神之光
10月11日上午,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香園村秦腔自樂班的成員們早早聚集到新建成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大院,他們拉的拉,彈的彈,唱的唱,高亢嘹亮的唱腔和歡快的器樂很快吸引了村里人前來觀看。
“現在是農閑時節,到村文化服務中心看看秦腔自樂班演出還是挺過癮的。現在我們農民過上了好日子,要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正在觀看秦腔自樂班演出的紅寺堡區大河鄉香園村村民邵忠玉臉上寫滿了喜悅和滿足。他笑呵呵地說:“自從建了文化服務中心,村民們搞活動再也不愁沒有地方,政府為咱老百姓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
鹽池縣鹽州藝術團演員下鄉培訓農村文藝能人。
在紅寺堡區,香園村有“民俗文化第一村”之稱。村主任郭銳說,香園村大部分村民是從南部山區隆德縣搬遷過來,隆德縣本來就是文化之鄉,搬遷來的隆德人也將秦腔、秧歌、高臺社火等民間藝術傳承到了香園村。前些年剛搬來時,自然條件艱苦,村里想搞文化活動也沒有地方,村民愛打麻將消磨時光,自從建起了村文化服務中心,打球、看書、上網樣樣都行,村民們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
紅寺堡區大河鄉烏沙塘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自今年6月建成以來,已經成為當地農民開展文體活動、學習科學知識的好去處。“烏沙塘村有種植大棚韭菜的傳統,目前全村有223棚設施韭菜,每棚韭菜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現在有了電子閱覽室,農民不僅可以上網學習種植技術,也可以為韭菜找銷路。”烏沙塘村駐村第一書記馬青富說。
工作人員正在裝球網。
鹽池縣王樂井鄉官灘村副支書王生泰說:“我們借助村文化服務中心這個平臺開展灘羊養殖技術培訓,讓養殖戶改變了傳統的粗放養殖方式,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灘羊出欄時間由過去的八、九個月縮短為現在的五個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不僅為基層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更成為貧困地區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知識寶典”。如今的寧夏大地,農民走進文化服務中心學習知識、娛樂健身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
用“繡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
2016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寧視察期間,強調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扎實開展文化扶貧工作,著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并提出要緊緊抓住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這條主線,把寧夏建成全國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省區。
新建成的文化服務中心。
“國民之魂,文化予之;國民之魄,文化鑄之。”針對寧夏文化小康的短板和瓶頸,中宣部安排專項資金6060萬元,全力支持寧夏貧困地區606個村建設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列入自治區政府10項民生實事,并將其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工程”高起點定位、高標準推進。自治區財政拿出配套專項資金6060萬元,整合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等單位支持資金共計1.5574億元,統一下達到9縣(區)統籌使用。
為了確保項目順利推進,自治區專門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寧夏文化扶貧工程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實施方案》和《建設管理使用辦法》,明確項目建設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提出實現文化設施到村、文化服務到戶、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貧到“根”的“四到”目標。建設中,參照中宣部“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七個一”標準,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實行“一村一品”。
烏沙塘村村民正在電子閱覽室里上網。
值得一提的是,各縣(區)在項目建設中舍得投入,累計整合“五通八有”扶貧、鄉村旅游、美麗村莊、“一事一議”等項目資金1.6343億元,與自治區下達資金捆綁使用,進一步提升了項目建設標準。
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區,下轄64個行政村。按照計劃,紅寺堡區納入自治區文化扶貧工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項目的只有25個村,但當地克服財政壓力,整合各類資金2700多萬元,按照“七個一”標準為全區64個行政村配套建起了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圖書(電子)閱覽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影視器材和一套體育健身設施,實現了項目村村全覆蓋。
截至今年9月底,全區606個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高標準建成投入使用,實現了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達標全覆蓋。
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10月17日上午,鹽池縣鹽州藝術團“鹽池說唱”演員侯文禮按時來到馮記溝鄉馮記溝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活動室,為村里指導培訓文化帶頭人。
“在侯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不僅學會了彈三弦、吹笛子,二胡拉得越來越像回事了。”康建勇是馮記溝村的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由于條件所限,從未接受過正規培訓,表演水平一直上不去。得益于侯老師培訓指導,他的表演技能有了很大提升。說話間,康建勇和候老師為大家一起表演了“鹽池說唱”——《精準扶貧暖民心》,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鹽池縣馮記溝村村民在文體活動室下象棋。
今年以來,鹽池縣結合建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立了鹽州藝術團包鄉鎮機制,組織藝術骨干每月下鄉培訓指導農村文藝能人,抓好村級文化帶頭人培育和“鄉土藝術家” 的培養,積極推進“送戲下鄉”和“農民文藝調演”等流動文化服務項目,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目前,已經打造出了“麻黃山道情”“王樂井皮影”等傳承歷史記憶、彰顯地域風情的文藝精品,豐富了基層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農村文化陣地建起來了,保證其真正發揮作用是關鍵。今年以來,寧夏堅持免費開放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讓文化陣地用起來、文化能人動起來、基層群眾樂起來。宣傳文化部門積極組織開展“鄉村大舞臺”“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組織全區優秀劇目到農村巡回演出3000余場次;組織區、市、縣三級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下基層結對幫扶,開展業務指導輔導。同時,采用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等方式,為每個項目村招聘1名文化專管員,簽訂管理服務責任書,實行坐班制,依據績效考核發放補助。此外,采取公開招募、自愿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44名有文藝專長、熱心公益事業、樂于組織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文藝骨干駐村組織文化活動。
烏沙塘村村民正在打乒乓球。
為了保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健康運行,寧夏對606個村文化專管員開展集中調訓。各項目市、縣分別對專管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實施貧困地區人才支持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活動,共撥付專項資金近650萬元,選派700多名專業院團文化工作者及志愿者開展各類文藝培訓,先后培養了近200余名文化業務骨干。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補齊了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短板,提升了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激發了貧困地區文化發展的活力,增強了貧困地區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寧夏新聞網記者 楊洲 徐靜 文/圖)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網站律師 | 聯系方式
寧夏新聞網(www.frafty.com)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建立鏡像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47號寧夏日報新聞大廈 郵編:750001 新聞熱線:0951-5029811 傳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談:0951-6031787 國務院新聞辦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6412006001號 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908244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02號 公安網監備案編號:寧網安備640100002 工信部ICP備案編號:寧ICP備050066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寧B2-20060004 法律顧問:言成律師事務所 鹿璐 電話:13369511100,1510951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