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下垣村村主任吳漢的記憶中,一年前的下垣村,“顏值”和“內在”都擺不上臺面。論“顏值”,村里環境衛生差,基礎設施差;論“內在”,村“兩委”班子缺少主心骨,凝聚力和戰斗力很弱。自從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后,村里的“顏值”和“內在”開始發生變化:黃土路變成了硬化路,一盞盞路燈照亮了家門,村干部的干勁足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新氣象。
“張書記敢闖敢干,工作積極心又細,不僅為村里引來了項目,還爭取了資金。他是我們村干部的榜樣,也是村民致富的引路人。”提起這位改變村里“顏值”和“內在”人,吳漢贊譽有加。
吳漢夸贊的這位書記名叫張文杰,是寧夏商務廳對外貿易處副處長,今年1月經黨組織推薦到下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近一年來,張文杰以實干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也為村干部樹立了榜樣。
振奮精神強內核 改頭換面促發展
剛到村里,通過走訪調查,張文杰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村干部的狀態問題。村干部干勁不足,村民對村干部也不信任。“村兩委班子是群眾致富的領路人,發揮不了戰斗堡壘作用,何談為村里謀發展?”張文杰說。
村部完善的軟硬件設施方便了為村民服務。
2017年初,下垣村進行換屆選舉,有了健全的領導班子,張文杰結合“兩學一做”制定了學習制度與學習計劃,以開展貧困戶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為契機,規范工作程序,健全工作制度。張文杰還帶領村干部走出去考察學習,以此開闊視野,提高干事創業能力。吳漢說:“通過學習交流,班子成員精神面貌變化很大,為村民服務的意識明顯增強了不少。”
張文杰還從寧夏商務廳爭取到14萬元辦公經費,為村部購置了會議桌椅、投影儀等“家當”。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原本幾乎“癱瘓”的下垣村村部徹底改頭換面,軟硬件設施完善,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顯著提升。
因地制宜找特色 獨辟蹊徑繪藍圖
通過走訪,張文杰了解到,下垣村村民有養殖傳統,但缺少特色農業種植項目。下垣村土地肥沃,都是水澆地,村民主要以種玉米為主,每畝收益僅500元左右。
“這么好的土地,種玉米太可惜了。”張文杰決心打破下垣村原有的種植模式與格局。
張文杰與村干部一道為明年“瓜蔞”種植選址。
因工作關系,張文杰曾接觸過一位山東種植“瓜蔞”的客商。“瓜蔞”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抗癌作用,從瓜瓤到瓜籽都有藥用價值,主要產地在山東,目前寧夏還鮮有種植。今年6月,張文杰試種了少量“瓜蔞”,長勢良好。山東客商對試種情況特別滿意。他認為,寧夏屬中部干旱帶,干熱溫濕的氣候條件造就藥材植物的藥用價值高,雖然產量比不上山東,但可以品質取勝,按照近兩年的市場行情,每畝收益應該不低于3000元。
這樣的結果讓張文杰喜出望外。他立即和村干部商議,決定將村里新開發的2000畝節水農業用地全部用于“瓜蔞”種植,同時引入企業打造“瓜蔞”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為此,張文杰從寧夏商務廳申請到160萬元項目資金,明年3月就可實施。
“瓜蔞行間距大,可以套種胡麻,這樣一年就有兩項收入,大大提高了種植收益。”對于“瓜蔞”種植項目,張文杰信心滿滿。
“一個地方如果能形成一個產業,就能帶動一方致富。”張文杰說,通過企業帶動,項目將創造200多個就業崗位,未來將帶動周邊500余農戶種植瓜蔞,農戶每畝地可實現經濟收入3000-4000元,是種玉米的6到8倍。
巧打歷史文化牌 全域旅游找突破
對接全域旅游項目發展鄉村旅游是張文杰為下垣村謀劃的又一條發展路徑。
下垣村有一座紅城水娘娘廟,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多歲的王萬生老人參與娘娘廟的看護、建設工作40多年。今年,這座古建筑由內而外發生的變化讓王萬生從心底里感到高興。
“這是新修的紅軍西征陳列室,當年紅15軍團團長徐海東率領部隊在這里駐扎的報道和畫冊都在這里。”11月30日,剛一走進紅城水娘娘廟,王萬生老人就熱情的當起了講解員。紅城水娘娘廟始建于清咸豐年間,有近200年歷史。1936年紅軍西征時,徐海東將軍率部在紅城水駐扎長達8個多月,并在娘娘廟里留下了許多宣傳革命的標語口號,至今清晰可見。
王萬生(左一)在新修的紅軍西征陳列室前講述紅城水的紅色故事。
依托這一文化資源優勢,張文杰積極協調自治區旅發委將下垣村納入全域旅游規劃線路,將下垣村娘娘廟列為紅色旅游項目。為此,他向寧夏商務廳爭取6萬元資金對紅軍西征陳列室重新進行規劃裝修,向自治區旅發委及同心縣申請130萬元在村里建設了文化廣場,并配置了景觀燈。“下垣村處在羅山腳下,未來規劃旅游線路出來后,從羅山下來的游客可以在下垣村看革命遺跡、住民宿、吃農家飯,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在家門口致富。”張文杰說。
紅城水娘娘廟。
站在娘娘廟門前的文化廣場上,王萬生老人激動地說:“當年要不是紅軍來,紅城水就沒了。我就盼著這旅游趕緊搞起來,讓更多的游客也知道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下一步我們將從綠化、亮化等方面深度改善我們的村容村貌,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張文杰說。(寧夏新聞網記者 賀璐璐 徐靜 楊洲/文 胡俊/圖 馬建寧/視頻)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網站律師 | 聯系方式
寧夏新聞網(www.frafty.com)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建立鏡像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47號寧夏日報新聞大廈 郵編:750001 新聞熱線:0951-5029811 傳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談:0951-6031787 國務院新聞辦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6412006001號 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908244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02號 公安網監備案編號:寧網安備640100002 工信部ICP備案編號:寧ICP備050066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寧B2-20060004 法律顧問:言成律師事務所 鹿璐 電話:13369511100,1510951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