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集智賦能。據《寧夏日報》報道,今年以來,石嘴山市緊扣產業轉型發展,聚焦人才鏈與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聚焦裝備制造、新型材料和現代化工等重點產業,采取多種形式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和招才引智平臺,將政校企合作機制嵌入產業轉型發展全過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集智賦能,深化產學研交流,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政校企”協同合作創新,從原有的人才培育、技術創新延伸到產業融合,可以說是傳統“產學研”模式的“提檔升級”,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天,社會經濟正從數據時代轉向智能時代。智能時代的特點之一就是融合創新,而技術創新大多來自高校。“政校企”協同合作創新,其根本目的是創新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打通高校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培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領域互動、互融發展的通道。
然而,有些企業與高校之間由于缺乏交流溝通協調發展的平臺和機制,高校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培育、技術創新、科技成果供給等方面出現了信息不對稱、交流協調發展的現象,進而導致人才、專業、科研等供需對接的不匹配、創新鏈與產業鏈“相望難相見”等問題。
一方面,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與產業發展、市場需求“供銷不對路”,科技創新成果難以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另一方面,彼此有互補優勢、合作意愿,卻缺乏相應的協調聯動機制,阻滯了人才培育、科技成果的轉化。加之校企雙方在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缺乏配套的激勵機制,阻礙了校企深度融合發展,對產業融合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高。
破解校企融合發展機制障礙,政府部門要深度介入“唱主角”,充分發揮“組織者”和“設計者”的作用,創新政府、高校、企業之間協同發展的機制,將政校企協同創新納入考核評價辦法,強化省市縣聯動、部門協同,加快科技創新流程再造、業務融通、資源重塑。
石嘴山市創新“政校企”協同合作有效解決了政校企深度融合發展這一難題。石嘴山市政府建立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緊密的常態化交流機制,將高校、企業供求雙方的信息有效進行了鏈接,搭建起了“政校企”協同合作的發展新路徑,實現了“合作創新”向“協同發展”的轉變,推動政府、企業、高校共同發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科技成果向經濟產值“最終產品”轉變,讓高校的教育、人才、技術等資源的市場導向更加精準、明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百米”的問題。
石嘴山市星瀚集團與華東理工大學建立創新轉移中心平臺,探索污水處理新技術、新方法,該市九柱集團與華東理工大學簽署技術創新轉移中心合作協議,加快建設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同時,還邀請了西安交通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教授團隊前來石嘴山進行技術指導……
越來越多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展開“雙向奔赴”,在政府部門的鋪路架橋下,高校“接上地氣”,企業“接到天線”,產學研攜手發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結合、有機銜接,高校的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進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勃勃生機。(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劉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