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開花放光芒,籽籽同心要發揚;各族人民心連心,黨的恩情比海深……”近日,在寧夏同心縣羅山社區的舞臺上,同心縣“薪火相傳”老干部宣講團用自編自演的快板書,聲情并茂地宣講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吸引不少鄉親觀看,贏得了陣陣掌聲。
2017年3月19日,同心縣老干部局局長白金祥和同事馬希偉到同心縣河西鎮安溪同德移民學校給學生們上了一堂《今天的幸福生活哪里來》的思想政治課,“孩子們反響不錯,仍有一些孩子對我們講的東西表現得很茫然,一頭霧水。還是因為孩子對歷史知道得不夠。”白金祥表示,回到單位后,白金祥和馬希偉商量,要成立老干部宣講團,給孩子們講講我們的家國歷史。
隨即,由50余名政治覺悟高、思想作風硬的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年齡最大80歲,最小61歲,平均年齡66歲的同心縣“薪火相傳”老干部宣講團正式成立。盡管已過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白金祥仍難掩激動:“大家比較信任我,宣講團成立時,推舉我為團長。”
“你要帶著這一幫頭發都白了的老同志干什么?”“爸,退休了能不能安度晚年,不要再找事。”剛組建的老干部宣講團,立馬被人潑了一盆冷水。白金祥告訴記者,群眾以及自己的兒女對此不理解不支持是老干部宣講團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困難。
這期間,白金祥和宣講團成員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的方式,做群眾和家人的思想工作,以最大的耐心與誠意爭取群眾和家人的支持和理解。“隨著宣講的次數越來越多,大家對我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白金祥表示,以前不理解他們的群眾,現在只要他們宣講就抽空來看看。
群眾留住了,如何讓大家聽得懂記得住?又是擺在老干部宣講團面前的一道難題。
“高深的理論我們講不來,老百姓也聽不懂,怎么講得‘接地氣’讓老百姓能聽懂,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編快板、情景劇,盡可能地做到深入淺出。” 白金祥告訴記者,除了通俗易懂,還要講老百姓身上發生的事情,這樣才能引起共鳴。“以前你們家里有小車沒有,以前住過瓦房沒有,現在過上了好日子,開不開心?”宣講中,宣講團成員不時拋出問題,鄉親們給出了肯定回答。
“馬和福被捕時,天上下著鵝毛大雪,他本人被綁在車上。”在羅山社區的舞臺,宣講團成員馬希偉講起了紅色情景劇《馬和福》的革命故事。作為一名老戰士,給群眾講民族團結的紅色故事對馬希偉來說并非難事。可馬希偉有自己的擔心:“怎樣才能讓這些民族團結的故事深入人心。”
“情景劇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懂。”馬希偉告訴記者,他們用了10天時間精心排演的情景劇《馬和福》成了老干部們外出宣講時的保留劇目。
同心縣第八中學高一學生楊佳麗聽完宣講后表示:“通過觀看紅色情景劇《馬和福》,聽爺爺講述英雄事跡,我深切感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我兒子在學校聽完宣講,回來就給家里人講紅軍的故事,民族團結的故事,于是我也喜歡聽宣講。”家住同心縣王團鎮黃草嶺村村民冶自慧告訴記者,宣講團用“土話”宣講,她能聽懂。
這些年,老干部宣講團以“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心態和干勁,自編自導自演情景劇《馬和福》《紅巖》和快板等作品,在機關、中小學校園、鄉鎮社區等,采取“板凳課堂”“田間課堂”“集市課堂”等形式,走到哪里演到哪里,開展宣講活動1500多場次,受益群眾數萬人 ,把民族團結“講出來”“唱出來”“演出來”,讓愛國主義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更加生動鮮活。(記者 賀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