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在彭陽縣古城鎮溫溝村日光溫棚里,馬紅蘭和李成玲兩人一人點種、一人擺盤,互相配合著育苗。有著多年育苗經驗的馬紅蘭手法嫻熟,一天可完成300盤。
“每盤105個窩,每天最少點種3萬顆籽。”馬紅蘭和同事合作,從2月初開始育苗,至5月初結束,3個月可育苗280萬株。能干又有技術,馬紅蘭等人育的辣椒苗出苗率始終保持在98%左右,月收入4000元左右。
“年初育苗,接著種菜、田間管理,一年四季一直在忙。”出了家門有活干、能賺錢,馬紅蘭覺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在溫溝村設施蔬菜種植基地,像馬紅蘭這樣的農家婦女有40多人。
溫溝村于2009年開始發展設施蔬菜,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中嘗到甜頭。2022年底,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溫溝村村民自籌資金,對設施大棚改造升級,建成可四季生產的日光溫棚103棟。
“原來的大棚規模小,產值有限。日光溫棚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土地效益。”溫溝村黨支部書記馬風龍說,現在每年育苗5000萬株,除了供本縣使用外,還向甘肅和青海等地供應,加上種植蔬菜,每棟棚年純收入7萬元至8萬元。
“現在種植2棟日光溫棚的收入,是原來種植4棟棚收入的2倍。”種植戶馬志蓮說起種植技術和設施升級換代,開心不已。早期,馬志蓮給別人代育苗,一棟棚收入6000元,自從學習了育苗嫁接技術,使用新品種后,一棟棚收入5萬元。
“引進新品種十多個,采用現代育苗技術,僅用兩年就收回建棚成本。村民投入的資金去年春季育苗一次性收回。”馬風龍算了一筆賬:自新的大棚投用以來,產值從原來的100萬元提高到600萬元。
溫溝村搶抓“春機”育苗的同時,新集鄉姚河村日光溫棚里,綠油油的辣椒已開花結果。“再有一個月,第一批辣椒就成熟上市了。”種植戶趙保軍和妻子馬曉蘭穿梭在辣椒行中查看長勢。
去年,趙保軍夫妻種植辣椒收入十多萬元,今年又承包了14棟大棚。“一大早到棚里開始忙,一直到晚上才回家,有付出就有收獲。”趙保軍笑著說。自發展設施蔬菜以來,澆水施肥、育苗種植,村民天天有事干,收入節節攀升。
近年來,彭陽縣依托特色資源,推進農業現代化,打造“產供儲運”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去年,該縣建設冷涼蔬菜示范園區4個,新改建日光溫室737棟,蔬菜種植面積達7.2萬畝,通過采取訂單合同、流轉租賃、資產收益等經營方式,發揮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作用,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記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