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24 -> 牢記囑托 勇擔使命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 -> 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大河上下滿目新
        ——奮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024-09-18 07:42:50   
        2024-09-18 07:42:50    來源:寧夏日報

          清清黃河水。 (青海省水利廳供圖)

        游客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觀光拍照。 新華社發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黃河兩岸良田沃野。 (甘肅日報供圖)

          這是8月23日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拍攝的黃河(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段黃河大峽谷景觀。 (內蒙古日報供圖)

          在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的“黃河入陜第一灣”,藍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水面,構成了一幅壯美的景觀圖(資料照片)。 (陜西日報供圖)

          黃河中下游分界處——河南鄭州桃花峪。(河南日報供圖)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境內汾河與黃河交匯處沃野千里,秋意漸濃。 (山西日報供圖)

          河海交匯。 (大眾日報供圖)

          編者按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19年鄭州、2021年濟南、2024年蘭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黃河上中下游,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能源糧食安全基礎不斷鞏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黃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響。

          青海

          中華水塔 日益堅固豐沛

          青海日報記者 何 敏

          大美青海,群山郁郁蔥蔥,江河清麗澄澈,處處綠潮奔涌。

          綿延萬里、澤被華夏子孫的黃河在此發源。

          從海拔4000多米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中猶如小溪一般的涓涓細流,到水波浩淼、水色翠碧的“天下黃河貴德清”的旖旎風光,再到山巒巍峨、峽谷險峻的禹王峽,也就是黃河流經青海省的最后一道峽口,黃河一路匯聚溪流湖泊,奔騰不息。

          在青海境內,黃河總長1694公里、占河流總長的31%,多年平均出省境水量264.3億立方米、占全流域徑流量的近50%。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青海省扛牢源頭責任,強化干流擔當,從強化頂層設計、推進重點工作等方面全面發力、系統施治,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有黃河源頭姊妹湖——鄂陵湖和扎陵湖。當地牧民索索說:“原來這里湖水干涸、牧草干枯。現在變化很大,草綠了、水清了,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了!”

          青海以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作為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關鍵抓手,高質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推動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積極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100%。高原旗艦物種雪豹達1200只左右,藏羚羊由原來的不足2萬只增加到7萬多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在黃河源頭徐徐展開。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產業園區,一排排藍色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臺臺白色風機葉片迎風旋轉。

          在母親河的滋養下,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果品種植面積達5200余公頃,成為青海高原名副其實的“瓜果之鄉”。

          青海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成全國最大有機畜產品、有機枸杞、冷水魚生產基地。清潔能源裝機占比、新能源裝機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比重三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天空之鏡”茶卡鹽湖、“高原藍寶石”青海湖……“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

          四川

          云端天堂 涵養黃河水源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 蒙

          秋日的高原,牧草初現金黃。黃河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的草原上蜿蜒流淌,勾勒出九曲黃河第一彎的壯麗景象。

          作為黃河流經四川省境內的重要區域,阿壩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四川省黃河流域面積的90.9%位于這里。

          而黃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豐水期26%的水量同樣來自這里,其以黃河流域總面積2.4%的占比,為母親河提供了不竭的補給。

          “過去,具有重要水源涵養功能的若爾蓋草原存在生態保護紅線被侵占、濕地萎縮等問題。”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和生態管護,讓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一組數據直觀展現出生態保護所帶來的變化:黃河在這一帶的含沙量,已從10年前的每立方米1.4千克減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阿壩州在黃河流域的水利濕地修復達8.28公頃,新增林地15.35公頃。

          四川省因地制宜實施保護舉措,采用“碎石沖擊樁+格賓石籠+復植草皮+生態溢流”的方式,修復脆弱的濕地生態系統;啟動生態護岸建設,減少岸坡沖刷和水土流失,緩解草場退化……一個個環保項目的落地實施,加速了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進程。

          環保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在若爾蓋縣,全省唯一的黃河護河隊組建成立,婦女們也單獨成立了一支巾幗志愿巡河隊;轄曼鎮把每月的14日定為“轄曼鎮黃河日”,干部群眾齊上陣,撿垃圾、護草原。

          從專項環保項目到環境保護小隊,在統籌協調下,四川省以黃河流域治理帶動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讓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生態環境保護從來不僅僅是保護,如何統籌保護與發展,是四川省面臨的現實考驗。為此,四川省通過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提升黃河流域草原禁牧補助標準,補助獎勵資金連續5年增加,穩定提高農牧民的政策性收入。

          如今,在廣闊的若爾蓋草原上,紅色游、自駕游、避暑游、音樂季、賽馬節等特色旅游產品受到更多游客關注,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助力下,相關產業也迎來快速發展。

          甘肅

          黃河之濱 美麗可感可觸

          甘肅日報記者 文 潔

          在蘭州,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璀璨的燈光倒映在黃河上,水面流光溢彩。游輪載著南來北往的游客穿梭于黃河之上,給城市增添了一抹流動的色彩;在甘南,每年3月中下旬起,成群結隊的黑頸鶴從千里之外的云南飛赴尕海濕地,在這里安心筑巢產卵……

          這是甘肅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滔滔黃河,蜿蜒奔涌,在甘肅“兩進兩出”,流經全省900多公里,滋養著壯麗的隴原大地。

          近年來,甘肅堅決扛起黃河國家戰略首倡之地的政治責任,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為做好上游擔當,甘肅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及黃河國家規劃,率先出臺《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構建“1+N+X”政策規劃體系,搭建起實施黃河戰略的“四梁八柱”。扎實推進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協同推進工業、生活、農業和尾礦庫“3+1”污染綜合治理。

          同時,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地級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分別達98.37%、98.4%和97%以上,沿黃34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部建設完成。持續推進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省黃河流域5607個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5166個,整治完成率92.13%。

          甘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黃河蓄水池”作用進一步凸顯;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黃土高原保水固沙能力顯著增強;深入落實“四水四定”,水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截至2023年年底,黃河流域41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2.68%,黃河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8年達到Ⅱ類,實現了“一河清水送下游”,擦亮了“黃河之濱也很美”的甘肅名片。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甘肅將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矢志不渝、久久為功,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踐中書寫美麗甘肅新篇章,以實際行動守護黃河安瀾,奏響黃河合唱,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寧夏

          塞上江南 水“利”沃野糧豐

          寧夏日報記者 裴云云 實習生 程洋洋

          在寧夏,沉寂與繁盛、窘困和富庶的根源都可以歸結到一個“水”字: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造就“塞上江南舊有名”的盛景,但干旱半干旱地帶占據了75%的區域面積,平均降水量僅為289毫米,可水面蒸發量卻高達1250毫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的供需矛盾極為突出。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諄諄囑托重如千鈞,殷殷期望催人奮進。這幾年,寧夏全面一體落實兩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以黃河保護治理為核心,以“四水四定”為統領,從嚴管水、深度節水、科學配水,努力為保障黃河長治久安貢獻寧夏力量。

          2023年3月,全國兩會。“支持寧夏開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試”寫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標志著寧夏作為全國唯一試點省份,率先啟動“四水四定”試點工作。試點一年多來,寧夏明確“1369”思路和40項評價指標、80項重點任務、100項重大水利工程,推動“四水四定”實現重大突破。

          全國第一個出臺“四水四定”實施方案的省份、全國第一個制定省級節水評價技術導則的省份、全國第一個建成灌區測控一體化閘門檢測基地的省份、全國第一個建成廢水近零排放工業園區的省份、全國第一個實現跨省域水權交易的省份、全國第一個與黃河流域上下游省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省份、全國第一個制定專項立法保護灌溉工程遺產的省份、全國第一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全國第一個“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全國水預算管理唯一省域試點、完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第一單……

          這些“第一”,見證了寧夏敢擔善謀的魄力、銳意改革的勇氣、真抓實干的作風。

          內蒙古

          茫茫大漠 沙化草原復綠

          內蒙古日報記者 霍曉慶

          秋雨一場連著一場,沿著陰山腳下往西補隆林場深處走去,一路所見已與去年大不相同。

          去年此時,由沙柳、稻草、蒲簾、聚乙烯網紗等10多種材料做成的各式沙障鋪展綿延在沙地上。而現在,沙障幾乎被蔓延的綠色所覆蓋,樟子松、梭梭、楊柴吸收著雨水,在秋天里奮力生長,釋放綠意。

          西補隆林場位于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北靠陰山,南臨黃河。作為巴彥淖爾市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重要戰場,該林場內11萬畝沙漠已消滅了90%以上,形成了一道綠色屏障,阻止烏蘭布和沙漠東進,守衛黃河和河套平原。

          黃河流經內蒙古843.5公里,在陰山之南形成巨大的“幾字彎”,區域內分布著庫布齊、烏蘭布和、騰格里、毛烏素等沙漠沙地,是影響京津和我國東部地區沙塵暴的重要沙源區和路徑區,也是黃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多年來,內蒙古黃河“幾字彎”地區探索出磴口模式、庫布其模式等一批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模式。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親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三大標志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內蒙古,內蒙古一場以解決沙患、水患、鹽漬化、農田防護林質量提升、草原超載過牧、河湖濕地保護六大生態問題的防沙治沙戰役在沿黃7盟市迅速打響。

          鄂爾多斯,正在庫布齊沙漠北緣、黃河以南,打造一條長約400公里、平均寬約5公里的“光伏長城”,通過板上發電、板下修復立體化生態修復的模式,與庫布齊北緣鎖邊林帶交相輝映,共同保護母親河。巴彥淖爾,推動有機種植業、養殖業、特色林果業及“光伏+生態治理”等產業快速發展,在“沙海”變“綠洲”中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隨著攻堅戰的深入推進,區域聯防聯治、“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模式不斷被探索和推廣,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正在成為一場全民防沙治沙戰役。

          陜西

          黃土高原 厚植綠色底色

          陜西日報記者 劉 印

          9月12日,在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辛店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一座座淤地壩攔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錯落,蔥蘢的綠意從眼前延伸到遠方。

          “這里曾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但經過多年科學治理,現在向黃河輸送泥沙量大大減少,還成了綏德山清水秀的‘后花園’。”黃河水土保持綏德治理監督局生態工程建設科科長高健健說。

          近年來,陜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高健健告訴記者,為了根治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問題,黃委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在無定河左岸選取了辛店溝、王茂溝等5條小流域進行試點,取得了130多項科研成果,探索出“從峁頂到溝底,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黃土丘陵溝壑區“三道防線”治理模式。

          “依托‘三道防線’,辛店溝流域治理面積達到80%,園區現有喬灌樹種100多種、草種30多種,林草植被覆蓋率達75%以上,基本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清水長流。”高健健說。

          黃土高原迎來的不僅是生態巨變。

          9月9日,延安市寶塔區薛張小流域水土保持碳匯項目碳匯減排量轉讓交易公告,在陜西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正式發布,以543萬元的交易金額轉讓15.1萬噸水土保持碳匯減排量。

          這是全國第三單、黃河流域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

          “實現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和價值轉化是走向綠色發展路徑的迫切需求。”延安市水上保持監測分站站長邱秦豫說,“這意味著,黃土高原已由‘碳源’轉變為‘碳匯’。”

          “我們不僅要含‘綠’量,更要含‘金’量。”邱秦豫說。多年來,延安通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在水土保持、植被修復上重點發力,讓黃土高原實現了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

          目前,陜西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達36.8%、植被覆蓋度達60.7%、植被固碳量上升至477.5克/平方米,淤地壩達到3.4萬座、占全國的58%,年均入黃泥沙量減至2.7億噸左右。

          山西

          汾水河畔 迎來綠色之變

          山西日報記者 范 珍

          金秋時節,在運城市萬榮縣廟前村,翻山越嶺的汾河從此處匯入黃河。在無人機的鏡頭中,鳥瞰河水交匯處,青黃分明,汾河如玉,黃河似帶,灘地如綠毯鋪展,萬畝高產高效示范田豐收在望。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到山西考察調研,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等重要指示,為山西省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保護好汾河母親河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總書記囑托,山西省從《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5—2030年)》到《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再到《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實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流域綜合治理,補齊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汾河流域治理步入了新階段。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是守護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山西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突出抓好“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實施、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工作,為黃河永續造福中華民族作出山西貢獻。

          “一泓清水入黃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山西的殷切期盼。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來謀劃實施,堅決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2023年6月,總投資逾千億元的“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目前,285個子工程已開工252個,完工115個。2023年,山西黃河流域參與評價的59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占90%,為歷史最好水平。

          河南

          中原大地 協奏和諧樂章

          河南日報記者 譚 勇

          中秋假期,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風景宜人,臨河廣場觀景臺上,打卡拍照的游人絡繹不絕。2019年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里眺望黃河。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5年來,河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守護母親河、聚焦生態河、打造數字河、唱響文明河、建設幸福河上持續發力,協同推進大治理。

          據最新的統計公報,今年上半年,河南GDP再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在沿黃九省區中僅次于山東,位居全國第五,為河南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注解。

          2019年以來,河南實施黃河受水區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河道治理等面上項目285個,下達投資110億元。同時“把黃河裝進計算機”,開展智慧預警和精準調度,統籌推進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控,高效處置各類風險。

          河南大力推進黃河干支流水環境保護治理,深化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目前,河南黃河流域655個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全部整改到位,黃河河南段94%的國考斷面水質在III類以上,出豫入魯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

          產業含綠量更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河南在流域內率先完成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85家、綠色工業園區13個,2023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9年下降23.5%、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40.8%。

          行走在黃河河南段,步步皆景。河南通過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綠化造林46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8.11%。隨著環境的改善,河南成了全國重要的大天鵝越冬地,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青頭潛鴨等珍稀物種在這里繁衍棲息。

          在做好黃河保護的同時,河南高水平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人們在河南可盡覽黃河之美、感悟文化厚重。

          山東

          黃河入海 濕地飛鳥翔集

          大眾日報記者 李 明

          初秋時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隨處可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或立于水中,或駐守巢上,或低空翱翔,與濕地相映成趣。

          這里是“鳥類的國際機場”。就在不久前,在印度召開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保護區內的鳥類由最初的187種增加到373種。

          要成為鳥類的天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黃河三角洲用生態的辦法修復生態,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形成“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

          “我們改建了6座引黃閘,實現了從依靠黃河大流量補水到全天候補水的轉變提升。”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高級工程師趙亞杰說,近3年來,保護區生態補水突破5.3億立方米,保持了濕地良好生境,原先的光板地、鹽堿灘,變成了水草豐茂、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大濕地。

          “我們按照‘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三種針對不同類型濕地的修復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科負責人周立城介紹,保護區加快構建水系循環系統、微型生態系統和生物演替系統,大力修復淡水濕地、鹽沼濕地和海岸帶濕地。目前,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總面積已超過30萬畝。

          濕地保護,離不開科技的加持。走進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一塊大屏幕上顯示著鳥類物種、鳥類種群變化、新發現鳥類等信息,以及保護區內的實時監控畫面。保護區綜合運用互聯網、無人機、大數據等先進手段,打造AI圖像識別點位20處,并在全國首創了東方白鸛繁殖行為識別技術。

          “利用‘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跟蹤東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鳥類128只,獲取有效信息15360條,掌握了這些關鍵物種的分布特點和遷徙動態,為科學保護提供了高效、精準的數據支持。”趙亞杰介紹,保護區加快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體系,提高了智慧化保護管理水平。

        【編輯】:石卿
        【責任編輯】:張靜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亚洲av日韩av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 亚洲日韩人妻第一页|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www777|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在线观看午夜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综合最新无码专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琪琪|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77777kkkk|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亚洲伦理一二三四|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