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清晨,薄霧中的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群小天鵝掠過湖面,驚醒了沉睡的濕地。不遠處,幾只灰鶴昂首挺胸,時而低頭啄食,時而振翅躍起,嘹亮的鳴叫聲在曠野回蕩。
“這幾年,保護區的變化很大!回歸的候鳥越來越多,像大鴇、白鷺、白琵鷺這些以前少見的鳥,如今都頻繁現身,還有好多鳥我都不認識。”哈巴湖保護區工作人員郭帥說。
哈巴湖保護區候鳥回歸的熱鬧景象背后,是我區近年來以系統化舉措守護濕地生態的成果,也是濕地生態向好的生動縮影。
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為了給候鳥打造安全舒適的遷徙環境,我區不斷完善濕地保護體系,截至目前,已建成26處濕地公園、4處濕地型自然保護區,并認定發布了39處重要濕地名錄,構建起以重點濕地為主、一般濕地為補充的保護管理體系。為給候鳥打造適宜家園,還專門設立寧東海子井和惠農迎河灣兩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重點保護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遺鷗和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灰鶴。
在濕地保護修復方面,我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2021年至2024年,共爭取5.07億元濕地項目資金,大力實施植被恢復、地形地貌修復、水系連通等工程,持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同時,構建起主管部門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鳥類保護機制,為候鳥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提升了濕地生態功能。
科學監測是保護濕地生態和掌握候鳥遷徙規律的關鍵。我區每年組織各地的濕地管理機構、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開展濕地動態監測工作,在春秋兩季候鳥遷徙的高峰期,進行全區范圍的同步調查。近年來,通過監測發現了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12種新紀錄鳥種,為鳥類研究提供了珍貴數據。
為了保障候鳥遷飛安全,我區多個部門聯合行動。自治區林草局聯合森林公安、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圍繞候鳥棲息地、遷飛通道等重點區域,開展常態化排查工作,并借助“清風行動”,對農貿集市、餐廳等場所進行隱患排查,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交易鳥類等違法行為,全力守護候鳥的棲息和遷飛環境。
此外,我區還通過豐富多樣的科普宣教活動,激發全民參與濕地保護的熱情。借助“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主題宣傳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模式,舉辦開幕式、現場布展、短視頻發布等活動,向公眾普及濕地和鳥類保護知識,提高公眾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
“去年春季開展全區候鳥同步調查,監測到水鳥4萬余只,比往年同期增加了萬余只。”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憑借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寧夏已成為全球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補給站”。下一步,我區將繼續秉持生態優先理念,持續加強濕地保護,讓寧夏成為候鳥永遠的溫馨家園,書寫更加絢麗的濕地生態篇章。(記者 馬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