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記者從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了解到,我區生態環境、發改、科技、財政等16個部門單位聯合印發《自治區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全面實施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生態系統和水資源適應能力提升等11項行動,增強寧夏適應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趨利避害能力,防范和化解氣候變化重大風險,降低和減少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災害損失。
按照目標,到2030年,自治區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完善,氣候適應型社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自治區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氣候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我區將通過統一布局,統籌建設寧夏天氣、氣候及氣候變化、氣象輻射觀測系統等,進一步健全寧夏精密氣象監測網絡體系。以黃河干流和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賀蘭山東麓蓄洪攔洪滯洪能力;加強防洪安全風險防控,切實增強洪澇災害防御能力。改造提升城市蓄滯洪空間、排水管網等排水排澇設施,加快補齊城市防洪排澇短板,推動消除城市嚴重易澇積水區段。方案提出,圍繞提升健康與公共衛生適應能力,建設低溫寒潮、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監測應急響應平臺,針對不同人群閾值發布預警信息,提升重點傳染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傳染病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建立針對氣候敏感疾病的分級分層急救、治療、護理與康復網絡。
我區將強化與黃河流域上下游省區的合作,深化氣候變化科學數據共享與技術交流合作,探索建立西北區域流域氣象服務聯合體,加強氣候風險和自然災害聯防聯控。深化黃河流域經濟圈在氣候變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適應協同等領域的合作,推動黃河流域地區氣候變化標準互認。(記者 李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