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天出發,一股靈動向上、積極昂揚的力量,在六盤山下、在黃河兩岸逐漸升騰。近年來,寧夏文化事業呈現蓬勃興盛之勢,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漸豐富,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繞梁,一道道文化風景亮麗奪目……
從春天出發,春日的寧夏,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煙火氣與文藝范有機融合,在詩和遠方的融合發展中,寧夏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氣神,打造文化興盛沃土、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文化興盛之路一路芬芳。
古老又現代的寧夏,正向著美好的未來努力奔跑。
報告說
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和檔案等事業,加強智庫建設。
現場干 把“寧夏好聲音”唱給世界聽
智慧宮,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在巴格達建立的一座豪華宮殿,被稱為“阿拉伯翻譯運動”的大本營,有“科學的源泉、智慧的寶庫、學者的圣殿”的美譽。
在寧夏,有一家以智慧宮命名的公司——智慧宮國際文化傳播集團有限公司,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
3月9日,記者走進這家公司,撲面而來的是散發著油墨味的書香,映入眼簾的是書架上琳瑯滿目的圖書。
在辦公區,中文名為周陽的蘇丹小伙正忙著翻譯手頭的一部中文作品。周陽的中文非常好,能熟練地和記者交流。來寧夏好幾年了,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很滿意,希望能把更多的中華文化推薦到自己的國家去。
“這是一本傷感而又溫暖的科幻小說,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它盡快和讀者見面。”員工余晉正在給翻譯好的《我的媽媽是精靈》排版,走完這個環節,還要制作封面、審校、申請書號、印刷,最后宣傳發售,圖書就可以正式面市了。
目前,該公司業務遍布阿聯酋、埃及、沙特等22個阿拉伯國家和中亞、東南亞等8個國家,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翻譯出版阿拉伯語、波斯語等十余個語種圖書1398種,銷售近200萬冊。
過去的一年,寧夏文化戰線捷報頻傳。秦腔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音樂劇《花兒與號手》分別連續兩屆摘得中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寧夏成為全國僅有的4個實現文華大獎“兩連冠”“雙豐收”省份之一。同時,電視劇《山海情》、廣播劇《中國北斗》、長篇報告文學《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也入選“五個一工程”獎名單。
代表議 推進文旅融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日前,中衛黃河宿集入選全國首個“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黃河宿集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實踐案例,也為我區鄉村振興和文旅轉型積累了成功經驗。在持續推動文旅復蘇,建設現代文旅產業體系的進程中,為我們增添了信心。”全國人大代表、中衛市市長馬洪海坦言。
去年以來,我區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壯大步伐迅速,成績亮眼。以中衛市為例,去年,中衛市著力打造“沙漠大客廳”“星星的故鄉”,接待游客89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3億元。豐安屯景區成功創建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漠貝酒莊、黃羊古落創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迎水橋鎮、關橋村等4個鄉村獲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黃河文化體驗展示項目進入國家文化產業扶持項目庫。“點亮”大漠星空·打造“星星的故鄉”文旅IP入選全國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創新優秀案例。
“讓人民享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不斷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向設施網絡化、供給多元化、機制長效化、城鄉一體化、服務普惠化方向發展。”馬洪海說,中衛市正在創新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和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文體活動,辦好自治區第十六屆運動會。打造一批具有中衛特色的精品文化活動品牌,推出一批彰顯中衛文化底蘊的文藝精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更好適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大明長城、大麥地巖畫等文物保護,深入推進文旅融合,培育引進一批文化企業,打造業態集聚、功能完善的文化產業基地,加快數字文化、文化娛樂、創意設計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去年以來,寧夏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認真實施寧夏宣傳思想文化“十大工程”,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主動肩負媒體文化責任,傳播先進文化、引領人文精神,用有情懷、有溫度、有感染力的報道,推動我區文化繁榮發展。
“新聞工作者擔負著傳承社會文明的重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寧夏鼓與呼是我們的使命所在。近年來,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多角度展示奮進中國夢的故事,開設‘寧夏故事’‘藝術風尚’等專欄,創新開設‘六盤山文藝副刊’等新媒體品牌欄目,廣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全國人大代表李東梅說。
“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始終確保新時代文化強區建設行穩致遠。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造文化興盛沃土、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的奮斗目標。”李東梅認為,把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大力開展重大主題、發展成就、先進典型宣傳,講好寧夏故事,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培育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高品質文化需求。
記者評 讓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富”起來
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物質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富有。如何讓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進入“現代化”,我區有實踐有作為。
寧夏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強化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建成寧夏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展示中心,推進長城、長征、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培育5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讓寧夏的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用起來”。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詩”和“遠方”實現更好聯結,蓬勃發展的文化旅游消費,提升了群眾生活品質。
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寧夏,文化惠民滋潤百姓生活。
黃河兩岸,處處綻放百姓笑臉:天作幕布,地為舞臺,鎮村廣場上,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走進基層,以“文藝輕騎兵”的方式送戲下鄉,把精神大餐送進百姓心坎里。山溝里的籃球場上,“村BA”火熱開賽,點燃人們的生活熱情;農家書屋里座無虛席……
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寧夏,文化鑄魂激涌澎湃之力。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的脫貧奇跡、從“干沙灘”到“金沙灘”的歷史巨變、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當驚世界殊”的奮斗歷程等重大主題,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讓文藝工作者有了說不盡的寧夏故事、唱不盡的寧夏贊歌、繪就不盡的寧夏畫卷……
如今,“好不好、精不精”成為寧夏文藝創作的新目標,涌現出秦腔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話劇《閩寧鎮移民之歌》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精品佳作,以激越昂揚的主旋律,鼓舞千千萬萬寧夏兒女鉚足干勁、砥礪拼搏。
又踏層峰望眼開。新時代文化強區建設沒有終點,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把文化惠民實事一件件辦實、一年年辦好,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讓高質量的文化春雨不斷潤澤塞上山川。(記者 何耐江 陳 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