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是工業生產必需的基礎性大宗原料礦產之一,是國民經濟不可替代的基礎材料和戰略資源,也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原料。錳產業是寧夏的優勢產業,產能優勢突出,寧夏擁有全球最大的電解金屬錳生產基地,已成為世界金屬錳布局上的重要一極。
全國兩會上,委員們圍繞如何為錳產業注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如何跑出錳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如何構建穩定可控的錳礦資源供應體系提出意見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何曉勇說,我國的錳資源對外依存度超過90%。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錳產業發展新趨勢,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錳資源供給體系,實施錳資源戰略儲備,加快儲備基地建設,對于保障我國初級產品供應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何曉勇認為,中寧縣錳產業產能優勢突出、錳礦原料供應充足、自然條件適宜、倉儲能力強大、物流通道暢通,具備建設金屬錳國家級戰略物資儲備基地的多種優勢。他建議,將錳礦石和錳錠納入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品種目錄,建立國家主導、企業參與的錳資源戰略物資儲備體系,利用中寧縣良好的基礎條件,布局建設金屬錳國家級戰略物資儲備基地。支持國內錳產業優勢企業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參與國際錳礦資源配置,保障錳資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當前,寧夏將新型材料產業列入自治區重點產業之一,提出大力發展新型材料等“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在現階段,中衛市已建成全國最大的錳系原材料產業基地,計劃實施年產300萬噸高純硫酸錳項目,在當地發展錳基新材料產業有基礎、有條件、有潛力。”全國政協委員劉建國說。
劉建國認為,項目建成后,對于寧夏打造全球最大的高純硫酸錳生產基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縮小與中東部地區的差距,助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圍繞國家戰略,牢牢守住中國在錳系新材料供應上的主導權和控制權,確保我國錳系新材料產業始終居于世界前列。
劉建國建議,為確保中衛市錳基新材料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源需求,國家應加快實施錳資源戰略物資儲備。同時,支持國內錳產業龍頭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錳礦資源配置,加大中國企業實際控制的海外礦山的開采力度,并加大使用比例。
“鑒于年產300萬噸高純硫酸錳項目對能耗指標需求較大,如果該指標由中衛市或者寧夏承擔,必將擠占其他建設項目能耗指標。建議將該項目列入國家重大項目名錄,能耗指標納入國家能耗單列范圍,不占用寧夏指標,避免因能耗指標問題制約地方經濟發展。”劉建國說。(記者 王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