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新民社區。行道樹郁郁蔥蔥,路面干凈整潔,社區內的電動車、汽車停放井然有序,廣場上有老人鍛煉、交談,和諧愜意。
“最近停車位的工程進展到哪一步了?”家住新民社區的黨員魏志明心系項目,從施工開始就時不時到社區詢問進度。“已經在劃線了,很快就能完工。”新民社區黨委書記倪萍耐心回答。居民生活越來越好,原本的停車位已不夠用,遂在今年9月初開始實施新建停車位項目。“我們已經習慣接受居民的監督了,沒有他們的督促,新民社區也不會進步。”倪萍說。
2012年起,新民社區開始接收隆德縣勞務移民。面對移民群眾“出山、進城、上樓”的不適應,倪萍心里很是惦念。“他們搬來后的第一頓飯怎么解決?”倪萍帶領新民社區干部采購物資,把基本的米、面、油準備妥當。居民朱玉山回憶,打開新房門時,屋內的糧食、大蔥、土豆等讓他眼前一亮,屋里用的是自來水,天然氣也全都接通了。他好奇地擰開煤氣灶閥,火苗瞬間亮起。回想起這一幕,他感慨地說:“社區把衣食住行都準備好了,這比在老家燒火點爐子方便多了。”
作為勞務移民社區,就業增收是擺在倪萍面前的頭等大事。要穩定就業,技能提升是關鍵,然而,每一次培訓,組織人員都特別困難。
倪萍知道,要想讓群眾相信自己,必須拿出誠意來。一得空,她就挨戶做思想工作。“大叔”“嬸子”叫得親切,嘴角磨起了泡,鞋底也磨壞了幾雙,誰家說不通,就“厚著臉皮”再去。
就這樣,倪萍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溝通民意,終于換來移民從“被動培訓”到“主動學習”,從“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的可喜轉變,新民社區勞務公司實現了年均輸送勞動力1600余人。
2012年,移民魏鳳娟一家剛搬來時情況并不樂觀。公公常年生病,一家5口人全部靠她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強度日,“我就想找份離家近的工作,既補貼家用,又方便照顧家庭。”新民社區黨委了解到類似魏鳳娟這種情況的人不在少數,就結合社區婦女實際成立了“新民繡坊”。2018年又組織成立了手工車間,培訓、聯系銷路,幫助移民婦女脫貧增收。
如今,新民社區建起“沐恩巧媳婦”電商服務中心和手工車間。魏鳳娟現在是電商主播,社區為她提供了公益性崗位,除了每個月固定的1600元工資外,還可通過直播銷售手工藝產品增加收入。在手工車間工作的婦女人均月工資近4000元,她們可以靈活掌握工作時間,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9年間,新民社區黨委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移民們從山區搬到川區,搬來了幸福生活,搬來了產業繁榮發展,搬來了面貌煥然一新,搬來了鄰里的守望相助。“讓移民群眾在新家感受到組織的溫暖,這是新民社區黨委最大的愿望。”倪萍說。(見習記者 徐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