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清冽碧綠的黃河水,繞過“塞北都江堰”申灘進水閘,打了幾個璇兒,奔流向前。臨近春節,但在中衛市沙坡頭灌區七星渠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的建設現場,大型機械、水泥罐車來回奔忙,依然一派火熱的施工景象。
七星渠進水閘是七星渠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冬灌結束后,寧夏水利工程建設中心抓住有利施工時機,迅速開展申灘進水閘和清水河渡槽改造工作。面對冬季施工環境溫度變化大等難點,通過搭建保溫棚、優化施工組織等方式,在確保施工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施工進度,沖刺節點目標。
綠色保溫棚下是一片鋼筋叢林,80多名建設者或分散其中、或集中頂部,緊張作業,全力推進閘室段鋼筋和模板加固安裝。來自陜西定邊的木工楊清弓著腰,正在墻沿校直。
“當前工期比較緊,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我和工友們每天加班加點干12個小時,齊心協力保質保量干好。”楊清告訴記者,春節就在工地上過了,雖然不能和家人團圓很遺憾,但能把工資打回去,讓他們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年貨,也很開心、欣慰。
寧夏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公司七星渠施工1標段項目副經理楊興告訴記者,進水閘年前就能完成主體工程澆筑。春節期間大約有60到70名工人完成閘室段上部結構、下游擋墻和混凝土護坡內容。
“過年期間堅守一線的工人雖然不能回家,但我們從生活方面做好了保障,對聯、燈籠、干貨水果已經準備好了。大年三十晚上,堅守在一線的人員歡歡喜喜吃個工地年夜飯。”楊興說。
七星渠是寧夏平原上一條古老的引黃灌渠,是寧夏中部干旱帶的重點水源工程。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去年以來,七星渠通過對渠道進行砌護改造、建設巡護道路、完善干渠綜合自動化管理系統等方式進行灌域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這座在黃河邊服務了50年的工程將在今年4月“破繭成蝶”:工程在原址翻建,閘門由3孔增至4孔,閘底高程下降80厘米,增加無壩引水動力,為245萬畝農田灌溉及120萬人安全飲水持續供水。
春節期間,寧夏在建水利項目還有寧夏固海揚水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五期)七星渠清水河渡槽和寧夏固海揚水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六期)長山頭大渡槽。為保障重大水利項目有序建設,自治區水利廳不斷壓實各參建單位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和設計、施工、運管等全過程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逐項落實安全生產措施,守牢安全生產底線。(寧夏日報記者 裴云云 實習生 何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