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鬣狗化石。
距今2000萬年前的地球上生活著怎樣的動物,它們有著怎樣的樣貌和習性?又是怎樣一步步演化成如今的樣子?這一切的答案,古哺乳動物的化石都能告訴你——目前,寧夏地質博物館的“遠古印象——古哺乳動物化石展”正在展出中。
以時間脈絡展現古哺乳動物風采
走進展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間兩副巨大的骨架化石,它們分別是山西獸和庫班豬,關于它們的故事我們且按下不表,先來沿著時間的脈絡欣賞這次展覽。
按照在地球上存活的時間點,本次展覽將古哺乳動物們分為5個動物群,包括距今2700萬年前的巨犀動物群、距今1590~122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1120~533萬年前的三趾馬動物群、距今255~216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以及在寧夏境內出土的寧夏動物群。
根據現場工作人員的講解,這批古哺乳動物化石都是在甘肅省臨夏州和政地區被發現的。當地是我國乃至整個歐亞大陸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最富集的地區。“研究這些古哺乳動物群的化石,了解它們的演變,對我們研究當時的氣候環境變化和新生代青藏高原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幫助。”工作人員說。
而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科普,通過展覽,我們可以認識不同時期別具特色的古哺乳動物“明星”們。
地質史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巨犀,奇蹄目超犀科,巨犀科,生活在距今27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是地質歷史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憑借著這副龐大的身軀和數量上的優勢,它成功坐上了巨犀動物群“大當家”的寶座,其家族“花名冊”包括臨夏巨犀、霍爾果斯準噶爾巨犀、牙溝副巨犀、高冠阿爾丁犀、異角犀、龍佐犀、蘭州巨獠牙犀等。
巨犀雖然叫作“犀”,但和現在常見的犀牛長得并不相像。它們身體巨大,脖子和四肢都很長,頭部又窄又長像個車座子,而且也沒有現代犀牛的角。
根據測量數據,巨犀的頰齒比現代犀牛的大很多,但比以草食為主的非洲白犀的齒冠低很多,結構也簡單得多,科學家們因此推斷,它可能和亞洲的現生犀牛食性相似,都喜歡吃嫩而多汁的葉、莖等。
當然了,巨犀牛動物群里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成員,比如說以巨翼齒獸為代表的肉齒類,以阿爾泰查干鼠為代表的嚙齒類,已見奇蹄類的河套裂爪獸和偶蹄類的巨頜副狶。
自帶“鐵鏟”的象和獨角獸一樣的豬
看完了巨犀動物群,再來看看生活在中中世的鏟齒象動物群吧,在這個動物群中,最負盛名的有兩位,分別是葛氏鏟齒象和庫班豬。
其中,葛氏鏟齒象是這個動物群的代表動物,屬于長鼻目鏟齒象科,生活在樹林的半開闊地帶,和現代的大象不同的是,鏟齒象的下頜和下門牙又長又寬,就像一把大鐵鏟一樣,鏟齒象用這把大鐵鏟來切斷植物,當作自己的食物,就有了“鏟齒”之名。
鏟齒象動物群的另一位“明星”庫班豬,就是展廳C位的兩具龐大骨架之一,是一類體型較大,具有丘型齒的奇特生物,額頭上長著很大的角,主要生活在舊大陸,也就是歐亞大陸和非洲地區。
庫班豬首次被發現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甘肅境內,50年代被正式命名為庫班豬,隨后又在非洲被發現。“目前庫班豬化石最豐富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寧夏同心和甘肅和政地區。”工作人員介紹道。
它的體型是現代鬣狗的四倍
依舊按照時間脈絡來參觀,就可以看到三趾馬動物群,這個動物群的個體種類相當豐富,而且依舊開始由古老向現生種類轉化了,像鬣狗類、長頸鹿類、陸龜和鳥類,都已經初見其形。
巨鬣狗,三趾馬動物群中食肉目鬣狗科的一員,體型龐大、頭骨沉重、牙齒粗壯,是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它的體重最小210公斤,最大240公斤,一些特殊的個體甚至能達到380公斤,是現代最大的非洲鬣狗的四倍,是現代非洲獅的兩倍,這樣的體型不管是在任何時代的食肉動物中,都是非常罕見的,更不用說在鬣狗類群里了。
除了龐大的食肉動物巨鬣狗外,三趾馬動物群還有偶蹄目長頸鹿科的山西獸,一進展廳正中間兩個大骨架中,身材最高、脖子最長的就是它了,它和現代長頸鹿不同的是有兩個角,只有7個頸椎,每個頸椎都有少許的拉長。它的四肢細長、身體高大、脖子又長,也可以像現代長頸鹿一樣攝取高處的樹葉。
據介紹,這次展覽將持續到明年的2月28日,期間還會定期推出相關的科普講座、科普征文和文創產品,旨在通過展覽激發公眾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思考,倡導公眾敬畏生命、愛護環境。(記者 吳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