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縣關莊鄉天順文化大院秦腔聲陣陣、樹臺鄉程口文化大院琴聲悠揚、西安鎮北壩文化大院舞蹈翩躚……連日來,海原縣文化館的志愿者們步履不停,奔走于各鄉鎮,把群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文化活動送到大家身邊。很難想象,過去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海原縣農村,如今呈現出的是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的新氣象。
近年來,海原縣把文化大院建設作為重要民生實事工程之一,通過舉辦文化能人培訓班和上門“菜單式”輔導服務,將“送文化”轉變為“種文化”,著力提升農民文化大院品牌建設和服務效能,有效激活基層文化服務“神經末梢”。
每逢傍晚,距離縣城上百公里的甘城鄉李梅文化大院的鄉村樂隊就活躍起來。樂隊負責人杜建雙用一曲悠揚的薩克斯曲點燃現場熱情,村民張勇敲起架子鼓伴奏,村民杜銀燕熟練地彈起電子琴,美妙的旋律縈繞在村子上空。
“過去我的父輩演皮影戲是為了養家糊口,如今皮影戲回歸受到觀眾青睞。在縣文化館扶持下,我組建了海原縣魏氏皮影戲團,堅持一周一次的皮影戲表演。”海原縣魏氏皮影戲第四代傳承人魏岳成說,2019年起他們團開展皮影戲進校園活動,每年演出80場次。
“我們文化大院專門組織魔術愛好者赴四川綿陽學習魔術表演,并購置各類魔術道具,不斷完善、訓練魔術表演手法。”三河鎮唐堡村興榮文化大院負責人趙興榮介紹,他們的魔術表演已小有名氣,從本村走向周邊縣區。
如今,到文化大院去看書、聽戲、打球,或者唱秦腔、練舞、學樂器、寫字,成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新風尚。目前,海原縣共依托農家院落、閑置校舍、村部等維修改建農民文化大院102家。
“我們先后派遣21名文化志愿者服務隊深入基層,為西安鎮、曹洼鄉等10余個鄉鎮60余家農民文化大院送去廣場舞、電子琴、民族舞等多項培訓。”海原縣文化館副館長陳瑜說,他們通過不斷投入人員、資金、設備、器材,對文化大院不遺余力給予扶持。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海原縣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8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50個,農家書屋185家。全縣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村級服務點31個,業余文藝團隊9個,廣場舞隊129個,形成了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累計培養文化骨干上千人,每年開展健身舞、秧歌、秦腔、社火、山花兒等文化活動1500余場次,帶動10萬多人次參與文化活動。
“我縣102家農民文化大院常年活躍城鄉,拓寬了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有效彌補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基層文化輸出單一等現狀。”海原縣文化館館長王新林說,他們將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基礎,以文化大院、基層流動圖書服務點、農民業余文藝團隊為補充,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真正讓群眾動起來、文化資源火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全媒體記者 馬彥軍 劉立濤 范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