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海原縣多措并舉助推種植業發展,全方位夯實糧食、經濟作物穩產增收根基。
走進海原縣西安鎮小茴香種植基地,收割后的小茴香在田間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工人們忙著脫粒、拉運。經由過篩機去雜后的小茴香色澤鮮亮、籽粒飽滿、芳香濃郁。小茴香果實可作調料,根莖可入藥,秸稈還可以做飼料,經濟價值頗高。
“地里的1000畝小茴香基本已經收回來了,趁著這兩天天氣好,我們抓緊時間過篩、晾曬,然后打包,打包好的小茴香發往全國各地。”西安鎮胡灣村村民張正科說。
今年,海原縣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推進自治區級小雜糧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建設,建立精量穴播、膜際示范種植3萬畝、蕎麥大壟雙行種植基地2萬畝,充分挖掘小麥、大豆、小雜糧等作物增產潛力。持續優化玉米種植調整,穩定青貯、糧飼兼用玉米種植,繼續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全縣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112.08萬畝,總產量達41.82萬噸。
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是選好育好產品品種。海原縣與區市科研機構、專家緊密合作,成功引進高產、優質、抗病的馬鈴薯、蔬菜新品種。今年推廣種植的新品種馬鈴薯冀張薯12號和寧薯19號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喜獲豐收,全縣馬鈴薯產量、品質都得到大幅提升,“好種子”讓“胖土豆”變成了“金蛋蛋”。
“我們今年引進的蔬菜品種較去年來說,產量增加了不少,而且采用了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等技術,節省了很多開支,蔬菜的賣相、品質也上了一個臺階。后續我們準備繼續沿用這些新技術,利用冬季時間考察新的蔬菜品種,有適合在海原生長的將積極引進。”海原縣旺農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馮志蘭說。
據了解,海原縣還在西安鎮、賈塘鄉、三河鎮等鄉鎮建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打造優質蔬菜保供基地;在中南部海城鎮、樹臺鄉等鄉鎮積極發展胡麻、油用葵花等與其他作物輪作倒茬,建設新品種引進示范推廣基地,進一步優化海原縣種植業主導品種結構。全縣種植油料、瓜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27.8萬畝,總產量35萬噸,農民通過就近務工、土地入股、托管等形式拓寬經濟來源,切切實實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技術“下田”,方能穩產增收。海原縣農業部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包鄉、包村、包產業、包基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實用技術培訓,今年共組織農業技術指導、培訓126場次,為全縣種植業發展筑牢豐收根基,全力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目前,海原縣秋糧收獲已接近尾聲,產量、效益都比較好,全縣的種植業總面積178萬畝左右,總產值近26億元。下一步,我們要積極做好農情調度、信息發布、市場營銷和秋冬季宣傳培訓等工作,提前謀劃2025年海原縣種植業產業調整和布局,為來年的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打好基礎。”海原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崔建忠說。(通訊員 曹天琪 黑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