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平羅縣通伏鄉金堂橋村立足實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大棚經濟,讓現代設施農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季冬時節,寒風料峭。走進通伏鄉金堂橋村的田間地頭,6座設施大棚排列整齊,陽光透過保溫膜灑進大棚里,暖意融融。放眼望去,一畦畦生機勃勃的芹菜整齊排列,泛著層層綠意,濕潤的空氣里,芹菜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長勢喜人的芹菜與村民忙碌的身影相互交織,繪成了一幅令人沉醉的冬日“豐”景圖。
有了大棚的加持,芹菜在冬季也能蓬勃生長。2024年,金堂橋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60萬元,新建設施溫棚6座,其中,暖棚4座,冷棚2座,總建筑面積11500余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設施溫棚工程、電氣外網工程、排水外網工程、道橋工程等基礎設施。
金堂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弼強一邊介紹一邊算起賬來,他說:“從2024年8月份項目建成以來,1個棚種葡萄,5個棚種芹菜,種植芹菜3個月掙15萬元。11月份豐收后,又種了2棚香菜和3棚芹菜。到2025年3月份,預計這5個棚能收入近25萬元。”
近年來,金堂橋村依托現有的庭院經濟資源,打造以生態文化為核心,集旅游觀光、休閑養生、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特色村。同時,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巧打季節差、時間差,因地制宜走出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李弼強說:“我們現在通過聯農帶農機制,給16個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他們在大棚里做除草、摘菜、鏟菜、打農藥等農活增加收入。這種發展模式既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下一步我們準備通過村民入股的方式,讓大家都參與進來。”(記者 郭雪航 實習生 王靜 暴佳銘)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