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縣姚伏鎮永勝村立足“一塊田”改革,盤活村內閑置資產,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成面粉加工廠,延長產業鏈條,成立村民家門口的“糧食銀行”,走出一條“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隨著電源指示燈的亮起,“隆隆隆”的機器聲打破了冬日清晨村莊的寂靜。在位于姚伏鎮永勝村的寧夏瑞勝鑫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里,磨粉機、石磨機唱著歡快的“歌兒”快速“奔跑”,去皮、研磨、去麩、篩分……顆粒飽滿的小麥經過一道道工序“變身”為麥香濃郁的石磨面粉。
永勝村黨支部書記黃培說:“永勝村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每年種植小麥2000多畝,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擴大村集體經濟的產業優勢,今年建立永勝村石磨面粉加工廠,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從10月18日至今,加工小麥原料1萬多斤。”
今年,為優化產業發展模式,多渠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10月中旬永勝村采取自籌資金和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寧夏瑞勝鑫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盤活舊學校固定資產,建設石磨面粉原料廠,并依托村集體集中流轉以及村民自主種植的2200余畝小麥,在保證農戶給糧庫的訂單數量以外,余糧由合作社按照市場價格統一收購,進行加工銷售,通過開展“糧食銀行”業務,解決農戶存儲不便、市場價格不穩定、種植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保障農民的收益。
據黃培介紹,“糧食銀行”的啟動,首先是服務于群眾,解決老百姓的吃面問題;其次是讓村民存糧方便,為大家兜底,解決儲存問題。
據了解,小麥經石磨低溫、低速研磨,避免了高溫對面粉營養的破壞,最大程度保留了小麥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富含膳食纖維,營養價值高,生產出的石磨面粉深受群眾青睞。
村民談銀萍說:“我們的面粉加工廠加工的都是村民自己種的麥子,吃著有股清香,沒有添加任何東西,吃起來很勁道,口感特別好,面粉廠建成以后,對周邊和本村的村民來說很方便,拿100斤小麥可以換70斤面,大家吃著也放心。”
“糧食銀行”的建立,打造了種植、加工、銷售、倉儲“四位一體”模式,實現了黨支部、合作社、種植戶緊密聯合、利益共享、共同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小麥的附加值,在延長產業鏈的同時,推動合作社提質增效,也率先蹚出了一條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記者 杜文云 程龍 實習生 蔡翔宇)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