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黃河岸邊遙望,夕陽西下,數千只候鳥從銀河村萬畝濕地上空掠過,遠處的賀蘭山薄云繚繞,秋水共長天一色,不禁讓人陶醉。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位于石嘴山市惠農區禮和鄉的銀河村,是黃河在寧夏境內流經的最后一個村落。在這里,舒緩的河水沖積形成萬畝濕地,與千畝天然紅柳林以及湖泊、沙漠等自然景觀交相呼應,吸引著白鷺、灰鶴等大批候鳥來此越冬。
銀河村迎來大批候鳥越冬。(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生態環境來之不易。”銀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學鋒感嘆說,這些濕地是黃河東移后形成的河灘地,20世紀80年代,村民為了生計開始在河灘地上放牧、耕種,濕地逐漸荒漠化。“小時候大風刮得人睜不開眼睛,一個冬天農渠就被沙子填滿了。”他說。
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村民不再耕種河灘地,銀河村開啟“美顏模式”。“原來這里紅柳樹稀稀拉拉,禁牧后牛羊不再啃食草木,候鳥遷徙棲息幫助‘播撒’樹種,河灘上慢慢長成一大片天然的紅柳林。”王學鋒說。
近幾年每到冬季成千上萬只候鳥飛抵銀河村,濕地因為鳥兒的到來有了靈氣,村莊也有了生氣,村民們開始主動愛鳥護鳥。
銀河村專門成立了愛鳥護鳥志愿服務隊,大家踴躍參加,定時巡護濕地,及時清理垃圾,防止鳥類誤食。每年10月,護鳥隊員們還提前準備玉米、小麥,在候鳥聚集區進行投喂。
銀河灣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新華社記者 鄒欣媛 攝
銀河村生態越來越好,棲息的鳥類越來越多,吸引了大量的攝影愛好者和游客來此觀鳥、賞星。
在此基礎上,惠農區將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助力銀河村打造綠色田園,建設銀河灣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帶動村民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王學鋒說,從2019年起銀河村陸續建設了文化廣場、黃河濕地生態文化館、根雕藝術館、采摘園、餐廳、民宿等。
村民們吃上了“文旅飯”。孫會芝成為第一批敢于嘗試的人,她告訴記者,惠農區原來是煤城,她的餐廳是用火車車廂改造的,招牌菜是由羊肉、牛肉、雞肉和丸子等組成的“八大碗”,風味獨特。
根雕藝術館展示的根雕作品。新華社記者 鄒欣媛 攝
在根雕藝術館里,十二生肖等根雕作品栩栩如生。“根雕是我的愛好,這些作品一直在村里免費展覽。”惠農區文聯名譽主席岳亞東說,發展鄉村旅游,是對工業遺產、歷史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這需要文化元素來支撐。來的人多了,還會在交融中形成新的文化亮點。
銀河村還打造“蔬香門第”親子農場,帶動村民種植番茄、甜瓜、無花果等果蔬,每逢周末,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采摘。村民柏波說,現在趕上候鳥遷徙,來游玩觀鳥的人更多了,大棚里的無花果已經銷售一空。
時值深秋,銀河村機器轟鳴,自駕游基地、智能化垃圾分揀等工程正在加緊建設。王學鋒說,未來,銀河村將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有了好風景,不愁好前景”。(記者 鄒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