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是最好的記錄者。
從“0”起步,由弱變強。2002年,寧夏啟動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至今已有23年。
23年間,這支“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的隊伍猶如星星之火,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提供動能。同時,科技特派員制度也在塞上江南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形成了以科技創新創業帶動科技服務的“寧夏模式”。
這樣的成績,是歷經歲月流轉初心不變的默默堅守,亦是銘記重任在肩砥礪奮進的生動注解。如今,山川變綠、鄉村振興、農民致富,每一幀時代變遷的畫面,都值得被銘記;每一個鏗鏘奮進的故事,都必將被續寫。
日前,本報記者走進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彭堡村、青銅峽市葉盛鎮蔣灘村、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探尋這些村莊如何在寧夏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的助推下,走好產業之路、轉型之路、發展之路。
產業之路越走越寬
彭堡村:從“小作坊”到產業基地
宏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現代化雞舍內,身穿工作服的村民在作業。(圖片均為資料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樊永宏的夢想,是把雞養好,把日子過好,把鄉親們帶好。
這三個夢想,在15年的光陰里,在埋頭苦干的日子里,在一步步堅守初心的勇敢嘗試里,逐一實現。
在位于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彭堡村的宏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寬敞的雞舍、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身著工作服的務工人員在各個環節熟練操作,流水線的最后一端,新鮮的雞蛋被打包裝車,沿著寬敞平整的村道,被運往全國各地……看著眼前的一切,如今身為宏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樊永宏內心滿是喜悅。
“變了,大變樣!現在大家的日子幸福著呢!”15年間,合作社從無到有,從一個抱團取暖尋找致富路徑的散戶聯盟,變成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的產業基地。
成立合作社探索共同發展路
2009年,還是當地養雞大戶的樊永宏,聯合30多戶村民成立了彭堡鎮首個合作社——宏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沒有經驗借鑒、沒有足夠資金的困境中摸著石頭過河,開啟了合作經營之路。
彼時的彭堡村,養雞還處在最初階段,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零星養殖幾只雞并不鮮見。但距離規模化養殖、發展產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從最初的“小作坊”到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改變來自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合作關系落到實處帶來的成果。當時正值雞蛋市場需求旺盛、銷路暢通,合作社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增加產能,實現量產。
然而,多養雞意味著投入成本要增加,但當時的彭堡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生活尚且不富裕,啟動資金就成了老大難問題。
怎么辦?通過積極對接,合作社在相關政策支持下,為成員統一提供貸款擔保,貸款風險由合作社承擔。合作社與成員間簽訂擔保、抵押協議,約定出現貸款逾期由合作社內部解決。
“雖然存在很多未知風險,但我覺得必須要這樣做。合作,就是要‘合’起來,共同去做。”回憶起當初的決定,樊永宏說。
解決了資金問題,合作社迎來了“人人爭相養雞,家家擴大規模”的新浪潮。這樣可喜的變化同樣讓農戶看到了希望,從最初的觀望到積極靠攏,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加入合作社,參與到共同奮斗、共同致富的隊伍中來,合作社產業規模也實現了快速壯大。
成為科特派找尋產業發展路
2013年,宏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被選派為原州區法人科技特派員,在政策支持下,開始了更多探索。這一年,伴隨著雞蛋市場的逐漸飽和,合作社的發展問題從如何增產變成了如何銷售。通過積極學習溝通,合作社注冊了“六盤梅”和“三河灣”商標,并制定個性化營銷方案,先后組織社員開發了初生蛋、月子蛋、山雞蛋、土雞蛋等品種和多種包裝的產品,在開發本地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蘭州、西寧等外部市場,為打造品牌效應、構建暢通銷售路徑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艘大船行穩致遠,靠的是船員齊心協力;一支隊伍穩定壯大,離不開成員的眾志成城。歷經歲月的考驗,合作社的養殖從彭堡村“走向”彭堡鎮,服務范圍也逐步擴大。
“一路走來,我們靠著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發展壯大;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形成了適應農戶生產、帶動農民致富的有效模式。”樊永宏說。
前行之路并非坦途,發展的桎梏不斷出現,問題接踵而至:農戶自購的雞苗死亡率過高,嚴重影響了雞蛋產量;蛋雞飼喂不夠科學,雞蛋口感透出腥味;養殖管理體系不夠健全,雞瘟預防處置跟不上;養殖規模的擴大引起環境問題,糞污處理亟待升級……
問產業要方案,向問題要答案,合作社逐漸摸索出了統一金融信貸、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提供雞苗、統一飼料配送、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鮮蛋銷售、統一糞污處理“七統一”服務,構建了“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組織模式,用機制保障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農戶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打造產業鏈成為輻射周邊的致富基地
歷經探索發展,宏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上下游有效銜接、產業鏈不斷完善的喜人局面。
產業前端,合作社發揮組織優勢,與寧夏曉鳴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雞苗供應協議,統一購進雞苗;與陜西華秦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飼料統一供應合同,保證了雞苗和飼料質優的同時,節省了生產成本。同時,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和公司高級獸醫師一起每月入社開展蛋雞防疫免費巡診。合作社成員的蛋雞養殖多年未發生禽流感等疫情,大大降低了蛋雞養殖風險。產業中端,積極打造品牌、構建銷售渠道,合作社先后在寧夏永寧縣四季鮮批發市場、寧夏西北農資城、青海高原集散市場、蘭州臨夏蔬菜批發市場等地設立專營店26個,產品成功打入超市,實現雞蛋穩定銷售,累計銷售雞蛋1.16萬噸。產業后端,與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加強合作,建設了1200立方米雙聯封閉式糞污發酵池,自主研發蛋雞養殖場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裝置和家禽養殖全自動數控育成室,有效提高了蛋雞繁育和糞污清理收儲工作效率,為成員帶來了戶均2萬元的額外收益。
變化,印刻時光;改變,潤物無聲。10多年來,合作社累計提供貸款擔保1200多戶(次)、貸款1.1億元,養殖戶也從最初的30戶發展到168戶,蛋雞養殖規模從原來的3萬羽擴大到17.6萬羽。
產業強了,農民富了,鄉村美了——從泥濘的村道到寬敞的硬化路,從低矮的泥瓦磚舍到整齊有序的鄉村新居,從庭前院后零星養殖到規模化、科學化發展蛋雞產業,一幕幕改變清晰溫暖,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溝通著發展與未來。
“黨的政策好,我們才能搭上發展的快車;當了科技特派員,就要帶著大伙兒共同奮斗、共同致富。”這些年,樊永宏和合作社成員幫著村民跑貸款、找銷路、談合作,為村民解決了很多難題,也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將大家凝聚在一起,集合成了一個團結有力的集體,在致富的道路上一路高歌,闊步前行。(記者 馬越)
發展之路越走越美
蔣灘村:從產業不興到多點開花
蔣灘村村民在大棚勞作。
依靠技術帶著村民“種”出好日子,這是青銅峽市葉盛鎮蔣灘村黨支部書記包輝曾經的夢想。如今,蔣灘村早已變成了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人人忙工作,家家興產業,過去的夢想在敢打敢拼、奮進實干中變成現實。
找項目,讓村民“忙起來”
近幾年,讓蔣灘村“火出圈”的是“南果北種”。
什么是“南果北種”?顧名思義,南方的水果,在北方種植。
怎么實現“南果北種”?借力政策,依靠科技,優化設施。
故事,要從4年前說起。
2021年,33歲的科技特派員、寧夏華輝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包輝,當選為蔣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面對鄉村產業不興、群眾收入不高的局面,包輝陷入沉思:如何改變現狀,讓村民走上致富路?
帶著問題,包輝發揮科技特派員和致富帶頭人優勢,先后到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學習農業生產先進技術。看到新技術新項目的示范作用后,他堅定了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思路。當年上半年,蔣灘村以自治區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為抓手,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設施農業,建設高標準移動式拱棚60棟,自主經營種植普羅旺斯西紅柿、早金蜜西瓜等特色瓜果蔬菜,統一進行訂單銷售。同時,積極爭取自治區科技項目支持,將“南果北種”作為產業發展新方向,建設設施溫棚21棟,種植車厘子、蓮霧、無花果和四季梨等高附加值水果,同步推廣智慧農業,打造電商平臺。
然而,聽到要把南方熱帶水果種到村子里,鄉親們炸開了鍋:北方的氣候與南方截然不同,這么多年只能在南方生長的水果,真能在自家地里扎下根結上果?
包輝信心十足,帶著村委會班子成員和種植大戶建大棚、學技術、搞研究,經過不懈努力,特色產業逐步落地,發展局面逐漸打開。
興產業,讓村子“火起來”
芒果、香蕉、沙巴嘉寶果、麒麟果……
溫暖的拱棚隔絕了季節變化和晝夜溫差,以前只能在南方種植的熱帶水果紛紛落地蔣灘村設施暖棚,經過科學培育護理,各類作物碩果盈枝,一經產出就銷售一空。良好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也讓這些水果吸引了無數游客,為鄉村旅游吸引了“流量”。
村民葉伏靠著承包溫棚種植熱帶水果,日子越過越好。“土地流轉給村上,一畝地有900元的流轉費和100元的分紅。這幾年,我又承包了9棟大棚,生產資料都是村集體統一提供,一棟棚一年有8000元的管理費收入。”葉伏說。
形勢大好,發展起勢。2021年,僅用一年時間,蔣灘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不足10萬元到突破100萬元的跨越,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0萬元。同年,蔣灘村利用導師幫帶機制,通過黨建聯盟形式聯合正閘村、張莊村成立產業聯合黨支部、聯合股份合作社,將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進行統一規劃,共同打造了占地200畝的高標準移動式拱棚設施農業產業基地,帶動周邊300余人務工就業。
日子紅火,產業興旺,蔣灘村“火”了!
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上,蔣灘村不斷改造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打造休閑垂釣、露營等鄉村旅游業態。
從做給農民看,到帶著農民賺,夢想一步步走向現實。包輝干勁十足,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延伸綠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真正實現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記者 馬越)
轉型之路越走越深
寶豐村:從“荒涼”到“繁華”
寶豐村大棚內,村民進行種植作業。
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黨支部書記劉毅曾無數次暢想過村莊未來的模樣,如今看著眼前的一切,那些艱難探索的日日夜夜、尋求發展的點點滴滴,猶如清晰的照片浮現在眼前。
“科學技術的力量太大了!”說起寶豐村的變化,劉毅感嘆道。
從“舊貌”到“新顏”,寶豐村曾經歷了多年的尋變探索。
困局:沉睡的鹽堿地
在寶豐村,重度鹽堿化的土地,是所有人的“心病”——作物在這里扎不下根,開不出花,結不成果。不甘心的農民一年又一年反復嘗試治理土地、變換作物,但效果都不理想。貧瘠的土地承載不了幸福的夢想,失望的農民漸漸離開村子,外出務工。
土地,一旦被閑置,就變成荒蕪。伴隨著歲月變遷,土地鹽堿化程度越來越高,泛著白色的土地結塊、發硬,不見生機。
“再難也要發展。一條路走不通,就再找一條。”盡管屢遭困境,劉毅和村民仍舊沒有放棄。2020年,寶豐村爭取鹽堿地高效利用項目,通過科學技術治理鹽堿地成效顯著,土地標準化程度顯著提高。
地好了,種子扎下根,日子便有了希望。
2021年,寶豐村成立了經濟合作社,并被平羅縣選派為法人科技特派員,在政策支持下,走上改革路,吃上了“產業飯”。“政策好了、科技發達了,辦法也就多了。轉變觀念搞發展,總能找到合適的路徑。”劉毅說。村子通過持續爭取鹽堿地改良項目、引進菌菇種植企業,培育了產業、激活了動能。
一番創新探索,沉睡多年的鹽堿地迎來了新生機。重度鹽堿土壤吸引了各類科研院所開展課題研究,600多畝土地華麗變身鹽堿地實驗田,為村集體帶來穩定租賃收入的同時,也將最新的改良技術應用于村子的土地治理,困擾村民多年的問題逐漸有了解決的辦法。
新生:科技賦動能
做好“土”文章,產業有保障。
為帶動村民廣泛穩定就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積極協調對接,主動爭取閩寧協作項目支持,流轉土地2000畝,引進寧夏盛如意菌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8000萬元,建設智能化菌棒車間、出菇車間及實驗室,發展菌草產業。
廠房拔地而起,撐起了發展的希望。溫暖的大棚隔絕了四季變換,生產不再受限于時間和季節;勤勞的村民有了工作,依靠雙手奔向美好生活。“以前忙活種地,收成不穩定,還只能干半年。這兩年有了村集體的大棚,一年到頭都能工作,既學技術又能賺錢,生活好多了。”寶豐村村民馬鳳娟說。
這是一組溫暖的數字:
2021年,寶豐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村集體經濟5萬元;2024年,寶豐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904元,村集體經濟70萬元。
如今的寶豐村建成菌草產業融合示范園,建設60多座大棚,通過菌草育種、菌菇種植、蔬菜種植等產業,吸引村民積極投入生產,提升收入。“在合作社務工,每天的工資是100元,只要勤勞干活,一年收入非常可觀,大家的積極性都高了許多。”劉毅細數著寶豐村的變化:道路寬了,庭院綠了,大棚多了,大伙兒的心氣兒也足了。
始于菌菇種植的產業越做越大,種植的作物也根據市場需求越來越豐富。如今,產業園還種植了火龍果、芹菜、番茄等水果蔬菜,邀請技術專家指導教學,不斷更新種植品種,增加科技含量。
依靠科技的寶豐村走上了致富路,并獲批“鹽堿地改良科普示范基地”,榮獲全國文明村鎮、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村等榮譽,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村莊。(記者 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