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位于銀川市興慶區的千年古渠紅花渠也處處散發著蓬勃朝氣與活力:健身綠道上、中式涼亭里,隨處可見附近居民健身、小憩的身影,而一道道別具特色的文化墻前,老人和孩子邊散步邊觀賞,盡情享受優美環境帶來的健康與快樂的氣息。
美好的景象讓人難以想象,曾經這里垃圾橫漂、臭氣熏天,被人們稱為“龍須溝”和“垃圾渠”。
紅花渠的蝶變,與一條人大代表建議分不開。
紅花渠本屬唐徠渠八大支渠之一,于公元678年開鑿挖成通水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紅花渠兩側成片的居民小區共有46個,居住著1.6萬戶4.5萬居民,沿渠兩側200米范圍分布7所中小學幼兒園、19家醫療衛生和托育機構、47家企事業單位和群團組織,由于人口增加,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導致紅花渠沿線污水溢流、惡臭撲鼻等臟亂差現象隨處可見。
“紅花渠的改造難度不小,涉及道路交通、岸線治理、生態恢復等多個方面,必須尋求上級多部門的配合和支持。”對此,人大代表看在眼里,記在心頭。2024年5月,自治區人大代表王旭、楊鴻勝、張君等代表通過“代表之家”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后,聯名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于加快實施紅花渠沿線道路空間適兒化改造項目的建議”。當月,這條建議被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列為2024年閉會期間重點督辦建議,這也是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自成立以來首次將閉會期間人大代表所提建議確定為重點督辦建議。
2024年5月26日,自治區人大、政府主要領導率有關部門實地查看、現場督辦,當面聽取居民和商戶代表意見建議,協調落實建設資金,確保紅花渠改造項目早日開工、高質量完成,切實提升沿線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短短12天的時間,關于加快實施紅花渠沿線道路空間適兒化改造項目的建議的辦理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經過半年多的緊張施工,如今的紅花渠煥發新顏,整體按照“一帶四區十二節點”的空間布局分段進行改造:其中一帶是指紅花渠兒童友好文化傳承紐帶,四區是指兒童研學區、貢花故事區、歷史人文區、活力渠廊區,十二節點包括渠源探秘、生態教育基地、南巷友好社區、銀川橋文化、一米安全樂島、渠上寫詩、貢花記憶長廊、南塘雅韻詩書廊、銀川時光走廊、望渠街、智慧康道、生態休閑綠廊等十二個節點。
令人矚目的是,在紅花渠項目建設中,適兒化活動空間就有8處,包括水環境科普園、藝術繪畫展廳、自然科普園、大自然講堂、昆蟲旅館、室外課堂空間、科普教育空間、智慧健身空間。“紅花渠沿線有7所中小學校、8000多名學生,這樣的改造特別好,為我們的孩子打造了一個舒適溫馨、功能健全的‘微空間’,學校、社區可以在這里舉辦兒童讀書會、科普講座等活動,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長知識、拓寬視野。”紅花渠沿線居民代表、銀川市興慶區勝利街街道南華社區黨委書記高彩霞說。(記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