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全區初二、高二年級學生返校復課。5月18日,全區初一、高一年級學生也即將返校復課。度過了一個“史上最長假期”,臨近開學,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調試?記者采訪了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周保。
周保介紹,受疫情和延遲開學的雙重影響,部分學生在開學后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變化,包括一些網絡虛假消息導致對當前疫情防控盲目樂觀,放松警惕,忽視必要防護;或對社會上、家長以及同學分享的各類信息,特別是疫情信息過于敏感,出現恐懼、失眠、心慌、氣短、胸悶、出汗、胃腸不適、癔病,甚至抑郁。假期過長,也有部分學生疏于自我管理,造成作息時間、生活規律的紊亂,出現煩躁,不能靜下心來做事情,對學習、生活上的事情提不起興趣;適應能力較差,復課后不能很好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等。
針對這些問題,周保向家長和學生提出了調整建議:
積極尋找自我調適、自我釋壓的方法,規范作息時間,安排好每日生活,多參加體育鍛煉,建立正向心理反饋,以正向執行力帶動正向情緒,逐步讓生活恢復到正常的節奏。
要調整認知。在過度緊張、焦慮的情況下會影響人的思維決策能力和行動力,而形成平穩的情緒、平和的心態是思維清晰、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要多與外界溝通,獲得強大的內心支持。對有關疫情的信息要從官方渠道獲得,避免道聽途說。同時要準備好所需的防護用品,做好自我防護。可以通過看書、聽音樂、向家人傾訴等方式來緩解心理壓力,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
此外,周保表示,如果學生在復學過程中感到難以適應,并且明顯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時,就需要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幫助,進行系統的評估。(加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