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殷德昌看上去只有60歲,美中不足的是有點黑眼袋。“我放了20多年電影,熬夜熬的。”
1963年,殷德昌從江蘇來到寧夏。1968年,參軍當兵,退伍后成為銀川市原工人俱樂部一名電影放映員。
那時,人們文化娛樂活動匱乏。殷德昌說,《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等3部電影反反復復放映,作為放映員,每個人物的每句臺詞他都倒背如流。后來《白毛女》《沙家浜》等8部樣板戲陸續上映,但總體來說,大家的文化生活單調枯燥。
“最輝煌的時候每天放4場電影,1000多個座位的俱樂部座無虛席。”殷德昌得意地說。那時,他的職業招來無數羨慕的眼神,因為可以天天免費看電影。但是,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電影市場開始萎縮,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上世紀90年代,殷德昌從放映一線退了下來。
2000年起,中國電影市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英雄》正式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序幕,進口大片一部接一部引進,在大環境影響下,寧夏電影市場開始繁榮活躍起來,進影院看電影重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爺爺,我要看《變形金剛》。”拗不過孫子,放了一輩子電影,從不用自己買票看電影的殷德昌,第一次買了兩張電影票帶著孫子走進了電影院。
過去,免費看,如今,花錢看。過去一張電影票一毛錢,兩毛錢,如今少則二三十元,甚至更多,殷德昌有些不明白,這錢花得究竟值不值?
一進電影院,殷德昌呆住了。過去是硬板椅,高高一塊幕布,頭抬久了,脖子疼,一部影片反反復復放半年。現在,大熒幕,沙發椅,電影院一天同時有幾部新片上映……走出電影院,殷德昌說:“這已經不是我那時的電影院了。”
因為喜歡京劇,電影《梅蘭芳》上映時,殷德昌主動買票觀看。“過去一天放4場都是最高紀錄了,如今,一天最高排片30多場次。”殷德昌說,“時代變了,看電影又成時尚了。”(記者 喬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