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葫蘆河、渝河、涇河、茹河是固原市五大河流,滋潤著沿岸數十萬群眾。
10月11日,西吉縣吉強鎮夏寨村村級河長李果帶著記者沿葫蘆河夏寨村段的河堤邊一路行走。“撲棱棱”,一群鳥兒被人聲驚擾飛起。“那是白鶴,生態環境好了,魚也多了,引來了白鶴。”李果說。
無論是葫蘆河,還是清水河、渝河、涇河、茹河,都曾遭遇過“面目全非”。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養殖場、采砂場等雨后春筍般依傍在渝河、清水河、葫蘆河、涇河、茹河周邊,生產污水肆意排入河道,“五河”水質一路走低,臭水、垃圾染臟了河體,甚至百姓都嫌棄起這些與之相伴的河流。
彼時,固原“五河”到了非治不可的境地。2017年起,固原市按照“源頭治理—河道治理—流域治理”思路,啟動“五河共治”的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控源、截污、治理、修復,每個環節必不可少。
7年后,“五河共治”的生態效益顯現。
當日,記者走進西吉縣第一污水處理廠,粗格柵、進水泵房、細格柵、生化池等污水處理單元有序運行。污水經過處理后變成清水,沿著管道流出。“這些水經過處理后,進入人工濕地,再通過深度凈化后排入葫蘆河。”固原市生態環境局西吉分局副局長馬學武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葫蘆河國控斷面水質已經連續3年穩定達到Ⅲ類以上。
10月12日,在清水河支流馬飲河和冬至河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現場,工人們還在忙碌。
馬飲河的兩岸種植了不同的植物,在夕陽的映襯下,色彩格外豐富,河岸邊護坡砌道、河道平整寬闊。冬至河水庫內,水草豐美,水鳥成群。
清水河流域馬飲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是黃河流域六盤山水生態功能區寧夏段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之一。“隨著‘五河共治’的推進,市里將主河道治理向支流整治延伸。”固原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今年固原市在清水河主要支流馬飲河和冬至河開工建設了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通過生態護岸、截污納管、生態阻隔及生態緩沖帶等措施鞏固和提升清水河水質。
在馬飲河和清水河交界處的半島公園,記者看到,清澈的馬飲河河水緩緩匯入清水河,碧波蕩漾,如同一條玉帶穿過城市。
“以前由于歷史欠賬、重視程度不夠、工程措施不到位,導致清水河先后于2016年、2018年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固原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這些年固原市先后投資6.38億元,搬遷40余家企業和養殖場,實施了清水河城市過境段人工濕地、三營污水處理廠及尾水人工濕地等一批水污染治理項目,對沿線36個排污口進行綜合整治,接入三營污水處理廠處理,將9個排污口并入市政管網,堅決杜絕生產生活污水直排清水河,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隨著清水河固原段集中整治全面推進,清水河生態環境日益向好。
“我們村依清水河而生,河水變清了,用來灌溉,莊稼長勢更加旺盛。”三營鎮老三營村負責人周玉福告訴記者,這些年生態環境的變化,在推動村容村貌發生變化的同時,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拓面升級,村里人靠著種植、養殖等產業增收致富。
在彭陽,茹河也變了模樣。“目前,我們以茹河為中軸,通過水線和綠線建設,形成水環境生態帶、風景園林帶和產業經濟帶,實施的茹河流域系統治理工程綜合效益日益凸顯。”彭陽縣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目前,該縣沿茹河兩岸形成循環通道、景觀通道,使茹河流域成為風景園林帶。
說起固原“五河共治”,不得不提渝河。
2015年,渝河因跨界污染問題“聲名大噪”。當年,渝河因劣V類水質被掛牌督辦。8年后,生態環境部公布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渝河入選,一躍成為全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樣板。
短短8年,是什么讓渝河實現了美麗的蛻變?
“要治理,就必須從源頭到末端全流域貫通,既要治‘面子’,更要治‘里子’”。固原市生態環境局隆德分局水生態環境室負責人李相保說。李相保全程參與了渝河治理,對治理過程比較了解,“首先,關閉所有入河排污口,將全縣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全部引入管網,實現源頭控污;其次,對流域內三里店水庫進行徹底清淤、庫壩砌護,保證渝河中段水質安全;第三,在渝河流域末端新建大型生態濕地,減緩水流速度,將原來水體出境時間由8個小時提高到80個小時,最大限度增加水生植物對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河暢了,水清了,岸綠了,景美了,隆德縣也成了旅游打卡地。“看著外地游客越來越多,我們也不愿意拖后腿,垃圾入箱成了習慣。”作為隆德村級河長之一的杜玉紅說,渝河治理不僅改變了兩岸河貌,也改變了村民們的習慣。
今年,固原繼渝河之后,又將涇河推到國家層面,參加全國最美河湖的評選。
“目前,涇河通過山水林田草的柔性治理和蜂鳥魚蟲的生物治理,逐步形成了涇河流域自我循環、自我凈化的水生態環境,除了流域水體質量明顯提升,涇河每年都有二三十種水鳥經這里遷徙,魚翔淺底、百鳥棲息的循環水生態系統漸漸形成,有效改善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促進了自然生態系統的逐步恢復。”固原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
“固原五條河的變化有目共睹,‘五河共治’經驗也成為全區治水樣板。”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負責人說,截至2023年,剔除本底后,固原“五河”流域監測斷面已經連續3年全部達到國家、自治區考核目標要求。僅今年1月至9月,“五河”監測的12個斷面中,Ⅳ類及以上水質斷面12個,達100%。(記者 李錦 張濤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