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鹽池縣王樂井鄉王吾岔村的種植大棚,村黨支部書記張妍娟帶著村干部和村民,正在給西紅柿拴繩拉架,忙忙碌碌好不熱鬧。
和其他村種植西紅柿不同的是,只見大棚里一排排無土栽培設施整齊排列,綠意盎然。
“我們村從2021年開始發展設施農業,由于種植技術等原因一直處于低效狀態,我們及時引進專業人才,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種植了無土栽培口感西紅柿。現在我們無土栽培的口感西紅柿長勢很好,再過兩個月就能上市了。”張姸娟介紹,2021年以來,在閩寧協作資金700多萬元的幫扶下,我們建了28座日光溫棚。村里把“日光溫室大棚+揚黃水地+養殖園區”產業有機結合,探索形成了“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的資源雙循環利用生產鏈模式。再過半個月,村里就開始種植羊肚菌,通過種植高附加值的農作物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王吾岔村無土栽培西紅柿。
無土栽培技術采用含有植物生長發育必需元素的營養液來為農作物提供營養。可以根據作物種類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階段,科學地供應養分,使作物生長發育健壯,生長勢強,能充分發揮出增產潛力。“在傳統田間種植中,土地合理輪作,避免連年重茬是防止病害發生和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無土栽培,特別是采用水培,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陜西綠源之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福義表示,無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鋤草等作業,省力省工,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目前該公司與王吾岔村村集體合作經營15座無土栽培西紅柿種植大棚,帶動務工20余人。
村民馬玲玲在大棚打工,每月收入6000元。
每天早晨8時左右,村民馬玪玲就來到種植大棚,仔細查看西紅柿的漲勢,給西紅柿拴繩吊秧。曾經在外面打零工收入不穩的她,十分珍惜這份工作。“村里今年建了大棚,我就立即回來了。現在我每天能掙200多元,一個月最少6000元的收入,還能照顧家里和老人,我真的是太滿足了。”馬玲玲笑著說道。
如今,王吾岔村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采取“村企合作、自主經營、委托管理、跨村聯營”模式,提前對接市場簽約訂單解決銷路后顧之憂。通過跨村聯建,與官灘村的28座溫室大棚統一經營、統一種植羊肚菌,在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的同時,不斷激活產業發展動力。2024年,王吾岔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到200萬元,純收益預計超過70萬元。(寧夏日報記者 張曉慧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