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吳忠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織密民生保障網,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著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12月19日,走進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新華社區五星小區,只見經過改造的小區環境煥然一新,那些在時代變遷中容顏不再的老舊小區實現了“逆生長”。
小區的美麗變化,讓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們喜笑顏開。五星小區居民唐玉琴表示:“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現在國家的政策真的很不錯,小區里的磚塊、下水道、天然氣管道都更換了,改造后的新房子住起來感覺心情特別好。”
五星小區的改造項目,是吳忠市2024年23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之一。今年,全市共實施了23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其中涉及利通區19個,同心縣4個,惠及了2609戶居民,改造面積達到23.87萬平方米。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針對每個小區的實際情況,吳忠市采取了“一小區一改造設計”的策略,確定了分小區的改造重點,對各小區實施了道路、照明、外墻粉刷、樓道修繕、屋頂修繕、圍墻等改造。
利通區上橋鎮中華村的馬賀峰是肢體一級殘疾,生活無法自理。同村的殘疾人馬玉萍,參與了鄰里照護服務項目,成為馬賀峰的“一對一”照護服務人員。有了馬玉萍的照護,馬賀峰的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馬賀峰的母親馬桂香說:“大兒子沒有生活能力,兒媳婦也是殘疾人,孫女也是殘疾人,馬玉萍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難題,我真的很感激。”
重度殘疾人長期蝸居家中,活動空間有限。鄰里照護項目讓附近的輕度殘疾鄰居或親屬,為重度殘疾人提供“一對一”“菜單式”的助醫助行、家居清潔、心理關懷等基本生活照護和護理服務,鄰里間溫暖的關懷和照顧,讓重度殘疾人的感情有了交流、心理得到了慰藉。馬玉萍說:“村里開展的殘疾人互幫互助項目,我覺得都是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能獲得500元的補助,我覺得很滿足。”
確保民生底線始終是群眾關注的焦點,“一老一小”以及殘疾人的保障問題如何解決?針對這些“民聲”,吳忠市做到了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逐步將群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成績單”。自今年4月份啟動以來,已組織近100名輕度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簽訂“一對一”鄰里照護服務協議。
同時,吳忠市不斷聚焦“一老一小”群體急難愁盼問題,用心用情用力開展關愛服務工作,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不斷提升特殊困難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藍天、繁花、大道……這些是吳忠這座城市留給人們的新印象。城市“脫胎換骨”的背后,是吳忠市將“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創新性地結合的完美呈現。
今年,吳忠市在推進市區2005年前未改造的22個老舊小區排污管道清淤疏通項目的同時,同步啟動了利通區部分老舊小區的排水防澇工程,切實解決了市區供水、排水及內澇問題。市民劉銀彥說:“自從海綿工程實施后,小區院子里不再積水,地面變得干凈整潔,雨水管道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下雨后雨水直接被吸收進草坪或者排到其他地方集中利用,居民出行也方便多了。”
海綿城市建設涵蓋了“滲、滯、蓄、凈、用、排”六大類型的海綿城市功能和措施。今年,吳忠市實施了7類74個海綿項目,總投資達到28.84億元。其中:海綿型建筑與小區28個,海綿型道路廣場10個,海綿型公園綠地8個,海綿型水系15個,管網及泵站9個,管網普查與修復2個,海綿GIS平臺與監測設施2個。截至目前,74個項目中,已有48個完工,完工率達到65%,完成海綿投資17.62億元。
吳忠市大力實施就業創業優先工程,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加強職業培訓等措施,讓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更加堅實,近3000人被安置到公益性崗位上,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突破1萬人;
吳忠市致力于滿足民眾就近就醫的需求,推動全市60%的縣級綜合醫院建成腫瘤防治、慢性病管理中心;推動全市80%的縣級綜合醫院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實現規范化運行;
吳忠市在深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繼續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陽光招生分班”“公民同招”政策,入學機會更加公平,生源均衡得以實現;
……
一大批為民工程加碼推進,一幅幅暖心畫卷徐徐展開,一件件惠民實事落到實處,讓群眾幸福生活更具象。(記者 馮榮 張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