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到冬天,大家就喜歡窩在家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每天都在溫棚里干活,‘貓冬’已經成了老黃歷了。”12月15日,在同心縣石獅開發區邊橋村的溫棚內,種植戶馬有俊望著眼前一株株青翠欲滴的辣椒苗,臉上布滿笑意。
寒冬季節,邊橋村一座座整齊的溫室大棚內一片翠綠,長勢喜人的椒苗與村民們辛勤忙碌的身影相互交織,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繪成了一幅令人沉醉的冬日“豐”景。
可就在幾年前,邊橋村的大棚還都閑置著。楊占雄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從企業接手了這些“荒棚”,把閑置的土地資源再利用起來。
“當時,我們村里的發展面臨幾大制約,一個是產業基礎薄弱,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一個是村民各自發展,沒有擰成一股繩,還有就是氣候干旱少雨,傳統作物長不好、效益低。”楊占雄現在依然對當時村里發展面臨的困境記憶猶新。
為了破除發展瓶頸,村“兩委”班子帶領黨員群眾積極破局求變,明確了支部領航、產業聯動的發展思路。考慮到村里的實際情況,邊橋村最終決定發展高效節水設施溫棚蔬菜種植產業。楊占雄說:“我們村產業發展得好,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今年,我們村又投資940萬元新建30座設施溫棚,分配給該村脫貧戶和監測戶進行種植,帶動群眾增收。今后,我們希望全村的老百姓都能掌握溫棚種植技術,增產增收。”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室外寒風凜冽,而在同心縣預旺鎮北關村的現代設施農業大棚里,一壟壟翠綠的辣椒植株整齊排列,飽滿鮮亮的螺絲辣椒掛滿枝頭。
今年以來,北關村建成現代設施農業大棚21座,帶動30戶脫貧戶及兩戶監測戶實現戶均增收近1萬元。目前,設施大棚種植的12座螺絲椒已經陸續上市。
村民馬獻梅麻利地采摘辣椒,鼻尖布滿了汗水。她說:“自村里建起了溫棚,我就再也不用四處去務工了。等學好了技術,我也打算承包溫棚種植辣椒,讓收入更多一些。”
該村冬季產出的辣椒,不僅為市場增添了獨特的蔬菜品種,豐富了消費者的飲食選擇,還為當地的村民們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溫棚中除了辣椒,還同時栽種了莜麥菜、葡萄等多種蔬菜水果。多元化的種植模式,讓這片土地在不同的季節都能展現出獨特的農業活力和豐收景象。
產業是發展之基、富民之源。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充足的日照、較大的晝夜溫差,使這里具有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得天獨厚自然條件。近年來,同心縣立足區域優勢,聚焦“六特”產業,調優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使產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引領經濟揚帆起航、穩步前行。(記者 丁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