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銅峽市公布了第九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新增1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20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12月12日,記者在小時光手工創作室看到,此次新增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娟和她的學員們正坐在一起,用簡單的鉤針和一團色彩斑斕的毛線編織出活靈活現的作品。葉娟告訴記者,她對于鉤針的記憶來源于奶奶,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這也成了她的興趣,并最終發展為她的工作。
鉤針編織技藝傳承人葉娟說:“我開工作坊的初衷就是,想著帶著這些寶媽,把我的技能教給她們,讓他們額外能有一份收入。目前,能夠經常來的有十幾個小伙伴,還有很多是業余愛好的就在家里周末的時候做好了之后,給我送過來。”
這些年,葉娟聯合社區通過免費、公益的技藝培訓等方式,開展鉤針編織手工培訓課,教居民制作手工花束、手工擺件、卡通人物等美觀且實用的作品。不僅讓更多人知道了鉤針編織這項技藝,還讓學員們將這項技能轉化為“指尖上的經濟”。
寶媽學員葉莉說:“我是今年夏天過來學的,平常沒事兒就過來,我們幾個姐妹坐到一起聊聊天也挺開心的,一個月下來能有個1000多塊錢的收入。這個很自由,有時間就來,家里有事就干自己的事情。”
“這次申請非遺也是為了想著能夠更好地把這種鉤針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我今年還注冊了青寧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也是想以這個為載體,擴大規模,讓它能夠更好地發展下去,從而帶動更多的寶媽、婦女還有一些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就業創業。”葉娟說。
此次新增非遺代表性項目不僅有鉤針編織技藝這種傳統手工藝制作,還有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及民間舞蹈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在寧峽家鄉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堅果炒制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曦輝正在生產車間檢查這批瓜子出爐的質量。作為第四代傳承人,王曦輝結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改變了傳統炒貨的流程,購進國內先進的瓜子炒貨設備。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依舊保持著自家瓜子的味道,給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炒貨食品。
堅果炒制技藝——炒瓜子傳承人王曦輝說:“下一步,我們將依托政府政策的指引,著力打造青銅峽第二批非遺文化工坊,集觀光、旅游、消費、體驗為一體的模式,加大對傳統瓜子炒制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瓜子炒制技藝的非遺文化內涵。”
近年來,青銅峽市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遺資源的立項、普查、申報、傳承、保護等工作,依托“文化遺產日”等節點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等系列宣傳活動,同時,舉辦非遺項目傳承培訓活動,組織市域內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與周邊縣區的非遺項目相互學習交流,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列入青銅峽市非遺名錄的共有122項,其中國家級名錄1項,自治區級名錄10項,吳忠市級名錄32項,青銅峽市級名錄79項。列入自治區級傳承基地4個。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 4人。吳忠市級非遺傳承人20人,青銅峽市級非遺傳承人65人。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好青銅峽市地域特色優勢的非遺資源,繼續做好立項、普查、申報、傳承、保護等工作,為挖掘青銅峽段黃河流域非遺資源,講好青銅峽故事,推動青銅峽市優秀非遺產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力促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為推動青銅峽市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非遺力量。”青銅峽市文化館副館長劉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