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吳忠市利通區東塔寺鄉新接堡村的“瓦大”西紅柿種植基地迎來采收期。走進蔬菜大棚,一顆顆西紅柿沉甸甸地掛滿枝頭,個個圓潤飽滿、色澤鮮亮,讓人垂涎欲滴。采摘工人穿梭其間,不時傳來歡快的談笑聲。
“2023年,我們建設了這個西紅柿種植基地,向群眾流轉土地340畝,建設溫室65座,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今年,在村干部和村民的辛勤勞作下,種植的32棚西紅柿實現了產量和品質上的‘雙豐收’。”看著大棚內的豐收盛景,新接堡村黨支部書記馬占伏激動地說道。
產量和品質上來了,如何打通銷路成了新接堡村的主要問題。以前,該村主要靠收購商在本村收購蔬菜,由于銷售渠道單一,雖然有銷路,但經常出現壓價等現象,使蔬菜銷售價格很不穩定。“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合作社也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嘗試線上銷售,讓大棚里的蔬菜直達消費者的餐桌。”馬占伏說道。
據了解,新接堡村以種植蔬菜為名,具有“自治區永久性蔬菜基地”稱號。為更好解決本村果蔬成熟上市后的銷售問題,新接堡村積極探索,通過互聯網“訂單模式”進行銷售,與阜陽市潁東區插花鎮紅旗家庭農場在線上完成訂單簽訂,在線下完成西紅柿采摘,實現“線下采摘+線上銷售”。西紅柿銷售由“菜市場”向“互聯網”轉移,更為該村優秀農產品推廣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此外,該村廣泛發動村干部、網格員等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發布果蔬銷售信息,進一步打通了“線上”銷售渠道。
“自從采取線上銷售后,由于拓寬了市場銷售渠道,且直接供應給消費群體,減少了中間環節,實現了產地西紅柿價格直線提升。現在每斤西紅柿的平均售價在5塊錢。”馬占伏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新接堡村堅定不移“抓黨建、興產業、惠民生”,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促進村集體增收,集體經濟結出累累碩果,繪就出鄉村振興好“豐”景。今年預計可實現村集體增收100萬元,帶動村內1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記者 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