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快到冬至,冬景已經深濃。
12月16日,站在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光彩村村口望去,村道寬闊筆直,小院錯落有致,裊裊炊煙在房屋的脊梁上盤旋。
沿著村道一直往里走,就到了村民劉思勝家。寒冬里,陽光穿過玻璃灑進屋內。他盤坐在炕頭,一手拿著記賬簿,一手按著計算器。
劉思勝身體健碩,熱情地招呼著客人喝水,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您這是算什么賬呢?”記者好奇地問道。
“今年種了19個棚的辣子,算算收益咋樣。” 劉思勝笑著說。
“19個棚摘了9000斤辣椒,每斤2元,都賣給了銀川的蔬菜批發市場。除去成本,我凈收入4000元。這茬辣椒還能摘好幾次,到了元旦、春節的時候,價格就更好了。”劉思勝提高了聲調說道。
劉思勝的自信源自他在水發浩海紅寺堡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身份”的轉變。他抿了一口茶接著說:“此前,我在產業園打工,年收入僅有3萬余元。去年,我與水發浩海(吳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與企業四六分成,僅靠種小番茄就凈收入5萬元。我打算再包幾個棚,把種植規模擴大。”
隨著腰包越來越鼓,劉思勝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為孩子學費四處借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現在沒有這個顧慮咧。明年,我打算把房子翻建了,再買輛小汽車。以后,我開車送女兒上大學。”劉思勝說。
劉思勝承包大棚掙錢的消息傳遍了光彩村,讓村民由觀望者轉變為企業合伙人。村民賀巧玲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水發浩海紅寺堡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賀巧玲承包的溫棚,棚內綠意盎然,成熟的辣椒掛滿枝頭,椒香四溢。她熟練地采摘著辣椒,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從打工人變成了合伙人,收入比以前強多了。今年,我也承包了5個大棚種辣椒。”
去年,水發浩海(吳忠)農業有限公司采取“企業+產業園+農戶”經營模式,大力推行“2364”聯農帶農模式,讓農戶從打工者轉變為合伙人。其中,公司投入種苗、化肥、農藥、水電等生產資料,并負責技術指導及產品銷售,農戶只投入勞動力。目前,105座大棚由35戶農戶經營,每戶年收入達到9萬元左右。水發浩海(吳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琦說:“當農戶種植蔬菜產量超過標準產量水平,他們將會獲得更多利潤,能夠有效激發種植戶生產積極性。”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引擎,是催化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在紅寺堡區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該公司與寧夏大學、寧夏農科院等農業科研團隊聯合,建立了博士專家工作站,對土壤進行檢測分析,針對鹽堿地治理及優質品種的培育等項目進行研究,培育新品種,助力鄉村振興。李琦說:“通過借助‘最強大腦’,我們將新技術做給農民看,新產業帶著農民干,新成果與農民共享。”
談及今后的發展思路,李琦說:“今后,公司將大力推行聯農帶農模式,擴大公司規模。計劃新建運營一個新園區,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增加農戶收益,提高村集體收入。同時,創新模式、搞好運營,優化政府資產,實現政府滿意、企業盈利、農戶收益。”
雖已是寒冬時節,像劉思勝、賀巧玲一樣的農民不再選擇“貓冬”。去鄰村交流種植經驗,在溫棚里采摘辣椒……隨著身份的變化,他們在致富的路上一刻也沒停歇。(記者 丁寶萍 金方華 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