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開元村,田地平整寬闊,溝渠岸坡干凈整潔。午飯過后,村民劉春華散步至此,看著眼前的溝渠,他笑著說:“過去的土渠彎道多,自從去年裁彎取直、砌護之后,渠里的水淌得可快了。”
用好黃河水,澆出豐收田。這些年,該村持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灌溉輸配水工程,建設“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開元村黨支部書記馬輝說:“做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僅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節約用水量,也讓農作物產量更高,群眾腰包更鼓。”
當天,在紅寺堡區2024年柳泉鄉甜水河村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建設項目現場,蓄水池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他配套工程正加緊施工。
該項目采用“村委+村民小組長+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生產灌溉管理模式,做到統一灌水,統一施肥,實現“四省、兩增、兩減、一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到90%以上。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繼光說:“項目建成后,可灌溉5763畝土地,計劃于2025年春灌前建成投用。”
水是農業的命脈。農業用水如何“節流”?節水灌溉從工程、管理、機制、技術等各個方面入手,精打細算、細水長流。近年來,紅寺堡區因地制宜,建成了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供水安全、復蘇生態環境、暢通經濟循環的“水網”。
11月25日,在青銅峽市陳袁灘鎮唐灘村,修整完畢的溝渠筆直干凈、岸坡平整寬闊、田塊集中連片,煥發出勃勃生機。
與往年不同,田埂上新安裝的橙色畦田口給黃土地添加了一抹艷麗的色彩。今年,該市采用PE管材閘門代替渠道砼畦田口,通過設置合理比降進行雙向田間灌溉,較過去的砌護渠道灌溉,具有高效節水、精準可控等優勢。
“有了這些閘門,用水時往上一提,不用時往下一關,操作簡單又省力。”青銅峽市農田建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魯曉華站在田埂上,指著渠道上新安裝的畦田口,算了筆賬,他說:“冬灌后,經過計算,用了新的畦田口后,可每年節水4%,每畝節水7立方米。今年,我們已經在1.02萬畝地上安裝了新的畦田口,可節約用水7萬多立方米,節省水費5000元。”
作為寧夏引黃古灌區的核心區,青銅峽市因黃河而興,而對黃河最好的饋贈,便是用好每一滴黃河水。近年來,該市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動仗,探索出一條節水優先、量水發展的新路子,累計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6萬畝,畝均節水100方,農業灌溉畝均水費較2020年降低12元,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17提高到0.550。
11月26日,在同心縣丁塘鎮楊家河灣村,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向遠處綿延,田間道路、硬化溝渠縱橫交織。去年以來,該村將原本的“巴掌地”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轉變為“大條田”,不但節約了用水量,也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渠清水潤旱塬,也帶來節水灌溉新變化。近年來,同心縣實施“西節東用”高效節水工程,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今年,同心縣通過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共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17.52萬畝,全縣水澆地高效節水灌溉占比達到76.7%。
農田建設只有高標準、高質量,才能源源不斷地帶來高收益。近年來,吳忠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切實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夯實糧食安全生產基礎。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49.7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64.7%,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93.13萬畝,占耕地灌溉面積的59.6%。(記者 丁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