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落成的同德村村集體養殖場。
“雷利軍又回來了!”今年5月,新一輪駐村工作隊到任后,同心縣河西鎮同德村村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
這一回,雷利軍是以駐村第一書記身份來幫扶,為的是鄉村振興。上一回幫扶時,他還是一名駐村工作隊隊員,奔的是脫貧攻堅。
同德村見證了雷利軍的成長,雷利軍也經歷了同德村的變化。同德村是“十二五”期間同心縣建成的最大生態移民村,安置著縣內3個鄉鎮11個村的6310名移民,大部分都是山區困難群眾。
2018年4月入駐同德村第一天,雷利軍半天都沒找著要報到的村委會,那時這里到處都是土堆、草堆,村委會廣場滿地都是沙土。走進辦公室,墻上還裸露著泥坯,住下后,他才知道辦公室內跑風漏雨是常事。
這支工作隊首先開始完善村委會基礎設施,硬化廣場,修建涼亭和長廊,新建了綠化帶,將旱廁改成水廁。這一年,同德村還建起了占地9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引來服裝加工企業入駐,讓村上留守婦女能就近上班。
同德村逐漸駛入發展快車道,鄉親們忙著養牛羊,爭著去打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19年4月,雷利軍完成為期一年的首輪幫扶,回到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2年后再來幫扶時,同德村已經脫了貧。他發現,過去幫扶的那些產業都還在,還越干越紅火。
今年11月以來,同德村扶貧車間120名女工一直滿員上崗,員工們正在趕制一批校服。“訂單不等人!”車間制衣負責人蔣國文說。這家制衣公司加工生產校服、工作服、夾克衫等多種服裝,不光承攬國內業務,還進軍到日韓等海外市場。
制衣工人羅蘭就是同德村人,月工資能拿到三四千元。因為在家門口上班,她還能抽時間回家喂牛、接送孩子上下學,工作顧家兩不誤。
對于這個脫貧后的移民村,同心縣幫扶力度不減,今年打造了小微公園、健康步道,硬化了巷道,建起綠化帶圍墻。有各級黨組織的大力支持,同德村發展的底氣更足了。
村農貿市場15間簡易門面房被拆除,新建了磚瓦房出租,白墻灰瓦看著美觀,里面也敞亮。雷利軍算了一筆賬,出租這些門面房,一年能給村集體創收6.5萬元。村里還有萬畝枸杞基地,每年6月到9月都有不少人來采摘,都能帶來消費。這些年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去年人均收入9600元,今年破萬沒問題。
最近,投資300余萬元的同德村村集體養殖場建起來了,這次,雷利軍不想按土法養牛,他要和北京一家叫“真味牛”的專業育牛團隊對接,讓他們遠程開好飼料配方,村上按方子調配,“這樣就能實現科學精準飼喂,不愁養不好牛。”雷利軍信心滿滿。(記者 杜曉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