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將生態修復與新增耕地和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讓廢棄礦山變為千畝良田。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供圖
1月10日,記者從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獲悉,自然資源廳、財政廳日前聯合發布了寧夏首批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治理典型案例,鹽池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涇源縣燕家山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10個典型案例入選。
為展示全區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成效,總結推廣生態修復項目治理經驗,今年9月,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組織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典型案例征集評選,累計征集到全區19個縣區27個案例。經各地自主申報、專家評選、會議審議等程序,綜合考慮區域生態特點、生態問題類型、治理修復方式、項目運作模式等因素,確定了10個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案例予以推廣。
“本次發布的10個典型案例分為生態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兩大類,涉及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等方面。”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白建軍介紹,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全區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在制度建設、技術運用、市場化投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補償、自然恢復實踐等方面的創新亮點和典型經驗。
近年來,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把呵護好“一河三山”作為謀劃改革發展的基準線,探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等重點生態工程,實現了由重點整治向系統治理的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轉變,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的轉變,由生態保護修復參與者到先行者的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
接下來,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將堅持“整體性保護、系統性修復、多樣性維護、融合性發展、全過程管理”的工作思路,持續挖掘全區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實踐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經驗,進一步提升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記者 趙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