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西吉縣政協編纂的《西吉文史資料》叢書(第四輯),沉甸甸的八大本,數百萬文字,還有大量圖片。這些文字和圖片大多數出自親歷親見親聞者之手,真實記述了西吉這塊雄峻壯美土地在歲月年輪上的豐盈厚積和沐浴時代的陽光而發生的深刻巨變,充沛展現了西吉干部群眾飲水思源的感念情懷和闊步向前的豪邁自信。給我的第一印象,這是一套可以鄭重交給歷史的豐厚故事集。正如書中所收錄的寧夏日報記者的一篇報道中所講:“那些散落在大山深處的村莊,各自深藏著一本厚重的脫貧故事,等待花開的時節說與人聽。”這套真實深情的叢書,是擺脫貧困、走向小康、邁進發展新征程的西吉干部群眾向黨的二十大的一份獻禮,他們以親歷親為、所見所聞的生動鮮活事實,講述西吉在時代春風里的奮斗與精彩、回思與感念。這套傾注了編纂者心血的叢書,也展現了西吉縣舉旗幟、展形象、興文化、存史料和激勵當前、昭示未來的踔厲奮發與深謀遠慮。
2022年歲末,剛好也是西吉縣建縣80周年。瀏覽叢書的過程中,我不禁想起了曾讀到的有關西吉的兩段文字。一段是,1971年11月時任公安部副部長的施義之受命來到西吉,他在回憶中感嘆1970年代初的西吉“真是缺糧、缺柴、缺水、缺鹽”。講了令他震驚的路遇情形,“看到一個老漢帶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女孩身上只披了張羊皮而沒有穿褲子,我非常驚訝”,還講了后來實地調研的所見所聞。確實那不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而是曾經真實的歷史狀況;另一段是,2002年參加西吉建縣60周年縣慶報道時讀到的一副長聯——“誕生于抗日烽火,蹀躞于苦難歲月,崛起于改革盛世,光榮傳統憶會師,六十載滄桑巨變,已入舊史冊;賞心于月亮清輝,悅目于葫蘆粼波,神游于巾幗營寨,薯豆產業成支柱,四十萬回漢兒女,正繪新藍圖。”這副百字長聯將西吉建縣以來的歷史概括得很到位,文字既樸素又典雅。我記著大概,特意從以前的筆記中翻找出來抄錄在此。我想,我們應當經常保持一種歷史的感念情懷。不論是一個人一個地方,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應當從歲月長廊中汲取經驗和力量,從歷史坐標上找到目標和方位。從這個意義說,這套叢書不僅給西吉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新鮮寶貴的釉彩,而且給西吉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經驗和力量。
讀這些親歷親為親聞者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聯想自己作為新聞工作者好多次到西吉采訪的經歷,歲月滄桑撲滿面來。回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西吉縣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所取得的改天換地、脫胎換骨的歷史輝煌,回首西吉各族干部群眾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負重前行、頑強奮進的拼搏剪影,回首曾經在艱苦歲月中的那些蹀躞盤桓和沉重探索的步履和神情,恍如隔世的感慨油然而生。就是這樣一塊苦難深重的土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祖國母親的溫暖懷抱中、在改革開放的光輝時代里發生了傳奇般的巨大變化,確實是一種“隔世之感”!張賢亮先生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時寫了篇很有名的文章,題目叫《一切從人的解放開始》。他這樣感嘆說:“回憶往事,常常用‘隔世之感’這句成語,我想,自古以來沒有哪個時代中的人回憶起往事有如此的‘隔世’。中國近30年的變化不僅僅是世代之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之隔。由此產生的老少之間的隔閡不止是代溝問題,根本上是陰陽兩界的問題。”這種“隔世之感”在經歷過歲月風雨的人心中是有強烈共鳴的。閱讀這套叢書時我經常會想,倘如沒有曾經的歷史記述,沒有眼前如此多的“三親”者生動具體的講述,這樣的回首感念就會失去參照,就沒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許未來一代的西吉人、西海固人可能真的會 “不知有漢,遑論魏晉”。讀這套叢書猶如讀文學作品那么生動豐富、真誠飽滿,它全方位地展現了光輝的時代、西吉的深刻巨變和西吉人民的精神品格。
叢書涉獵廣博、內容豐厚、文獻性強、很有啟發教育作用,凝結了編纂者的極大心血,展現出主持者的襟懷識度。叢書有見證西吉脫貧攻堅的具體歷程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專卷,有記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舉措、行動和實績的篇章,有反映西吉法治社會、平安社會建設的內容,有講述西吉教育事業發展變遷的歷史與現狀的篇目,有展示西吉的厚重歷史、紅色光榮印記和特色風情異韻的章節,有回顧西吉作為文學之鄉的蔚然大觀的專題。我較細地閱讀了《非遺西吉》和《奉獻西吉》兩本書,對那些自西吉建縣以來在不同歷史階段熱愛家鄉、積極作為、留下聲名的優秀人物心懷欽敬之意,他們或博學篤志,或藝海逐浪,或商海弄潮,都有著拳拳的桑梓情懷和奮楫揚帆的人生追求,他們的身上反映出西吉人民的優秀品格,他們是這塊土地上的脊梁。西吉是一方深厚古老又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歷史上既有過讓人不期而遇的巨災大難,又有著令人蕩氣回腸的奇異光彩。比如,這塊土地就賡續傳承著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轉戰這里,留下了“單家集夜話”的紅色佳話;1936年紅一、二方面軍在將臺堡勝利會師;80年后的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向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偉大號召。
讀我們生息土地上的歷史,聽我們身邊的人講身邊的故事,不僅能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增進對社會對家鄉的信心,而且有如歸故里、如話家事的親切親近,激發我們對斯土斯民的熱愛。最后,我想給主持編纂這套叢書的西吉縣政協發自心底地點個贊,他們很重視發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獨特作用,將編纂文史資料第四輯作為開局起步的首篇之作,精心謀劃、傾力推進,這種為時代立言、為事業立鑒、為家鄉存史和自覺服務發展大局的境界、識度和作為令人感動。(馬天堂)